科学与真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crm 我是一个杂学者,涉猎学科多而杂、浅而不深、博而不精。

博文

探究宇宙的心理思辨

已有 4208 次阅读 2010-5-28 14:47 |个人分类:论文集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由于未可知或不可全知的原因,人类面对宇宙这一“无比广阔的时空”时,或多或少都会感觉好奇和迷惑,甚至于恐慌,如同直面死亡这个不可解方程式一样。
  我们已经习惯的科研方法,是把庞杂的系统简约化,譬如假设宇宙是球形的,即使它无限大,也可建立一种研究的模型,从这一模型出发去探究诸如恒星、星云、其它空间物质以及彼此牵引着的万有引力,等等,套上一个由大脑思辨出来的公式,似乎有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思维定势呢?而当我们这样去思考问题的时候,又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呢?
                                                                          从小到大的思维
  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动物是由低级向高级演化的。现代考古学和医学研究也显示,人类由猿人进化到现代人是一个脑量逐渐增大的过程。比如早期蓝田猿人的平均脑量是780毫升左右,而后来的北京猿人平均脑量为1059毫升左右,到山顶洞人的时候人类的脑量是1300—1500毫升之间,已经十分接近现代人的脑量1500毫升了。
  随着脑量的逐步增加,是否意味着人类这一物种的智力也在增强呢?从总体上说,现代人较早期猿人是进化了不少,智力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也得到了提升。但就单一层面(如现代人)而言,人体的智力主要取决于对大脑皮层各功能区的利用率,例如一个弱智的人脑量和正常人是一样的,而他的智力却是比正常人低的。当然,脑量的持续增加也意味着人类还在不断进化,但是否如某些生物学家或医学家所言,未来人类将顶着一颗大脑袋晃来晃去呢?我看未必,进化不是“增长”,更何况长到一定程度便会停歇下来。
  这让人不得不想到宇宙的膨胀,到底会是“有度膨胀”还是“无限膨胀”呢?爱因斯坦的猜想是“有限无边”,我的思考是膨胀的是空间而非时间,人类的时间观大抵是直线的,无始无终——这主要源于我们的思维定势,喜欢把四维时空做成“切片”来研究,如从古至今以及未来。正因为有这样一个时空,我们的思维才有了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
                                                                       星空里的“眼睛”
  让我们回到中国的古代,天文学家观天象已知祸福,宇宙中的星辰似乎有了心理暗示的功能,它直接作用于观测者及采信者,像绳索一样绑定了他们的思维。
  勾画在二维平面上的圆形星图,给了我们对于宇宙这一神秘物的无穷遐想,即使是被誉为“古典星图的颠峰巨著”的波德星图的方形,仿佛也不能束缚住我们想像的翅膀。
  这就是为什么牛顿要将宇宙的推动力归结为“上帝之手”,因为我们虽然有了“新的模式思维”,却还没有能够完全接受它的“心理准备”。思维受制于心理牵引,最终指向心灵的家园——宗教。
  可以这么说,宗教完全就是科学的产物,从它诞生到很长一段时间,二者是一对“孪生兄弟”。尽管“日心说”一时战胜了“地心说”,在当时的人们看来那也是宗教的胜利,哪怕今天江一泉先生提出的“宇宙中心说”,也无不契合了星空里那只“眼睛”角上的余光。
                                                                    平常的心与心的狂躁
  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的斯蒂芬·威廉·霍金,在统一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论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他的不朽名著《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从研究黑洞出发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和归宿,为我们洞开了另一扇探究宇宙的“大门”。
  众所周知,受“肌肉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的影响,这位理论物理学家已完全丧失了语言能力,表达思想唯一的工具是一台电脑声音合成器。据说,霍金先后离过两次婚,即将步入古稀之年的他是否再婚,我本人不得而知。一个年迈者的心脏正处于衰退期,不可能再像年轻时那样激越的跳动。他只能以一颗平常的心来面对世界。仰望星空,他发现随着时间的增加,黑洞的面积依然不减……
  其实,到现在关于黑洞理论,人们仍有不同的看法,它并不能“一统天下”。然而,我们一些年轻的研究者,欲同牛顿一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急切地搬来一大堆“稿纸”,想画出宇宙的全貌,这又是怎样的心理和思维呢?
  陈学雷先生说:“心怀宇宙天地宽。”对于宇宙,我们也只能去怀想,无法或者说不敢去拥有,即使内心十分地狂热。这是科学研究,不是诗歌朗诵,热情不能与无知等同。
  不过,在科学面前的任何羞涩,其实都是一种愚昧。我们要有勇气去探究“无比广阔的时空”,更要有勇气摒弃僵化的思维,哪怕你已爬上了巨人的双肩。如同杂技演员搭人梯一样,搭得再高也有垮下来的时候,所以我们必须变换思维和方法,将“探究”想像成一场只有起点而暂无终极的接力,让求真务实、锐意创新的精神在探究宇宙的心理上根深蒂固。



https://m.sciencenet.cn/blog-448631-329665.html

上一篇:中国的“杰出人才”呼之欲出
下一篇:富士康“跳”与“自由落体”

2 鲍得海 金小伟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7: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