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真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crm 我是一个杂学者,涉猎学科多而杂、浅而不深、博而不精。

博文

假如韩寒是“人造”的——也说方韩之争

已有 3191 次阅读 2012-2-3 21:08 |个人分类:科学论剑|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方正, class, center, 韩寒

 

 

据凤凰网报道,韩寒今天向上海普陀法院递交了诉讼材料,起诉的对象不言而喻,便是“打假英雄”方舟子。

这起公案的来由,源于麦田博客人造韩寒一场关于公民的闹剧。这篇文章我从头到尾都认真地读过,总体来说,仅从麦田所质疑的几个方面,证据显然不足。譬如说一个十七岁的孩子写不出《杯中窥人》,甚至还“show”了回拉丁文,这有妄自猜测之嫌。或许当年的韩寒对自己所写的东西未必有深刻的认知,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不能将一些“新概念”叠加起来,这是儿童都会玩的游戏,不足为奇的。

至于麦田谈到的赛车间隙写博文的事,以我自己的写作体会来说,韩寒在这点上是无懈可击的,因为文学的创作随意性很大,作者往往会由一点及其它,是不需要严格论证的,尤其是所谓博客之类的文章。而谈到路金波包装韩寒的问题,实际上即便如麦田文章所言,这在那些明星式的名人中并不罕见,几乎每个人都在以不同的形式包装自己。

仔细阅读,我们不难发现,麦田诸多的说法有牵强附会之嫌,他将很多孤立的事件穿插联系了起来,确乎有他一定的逻辑性,而这确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即“人造韩寒”已先入为主。围绕这一思维,麦田展开了探寻,不能说完全没有意义。

问题的根结显然不在于此,而在于“打假英雄”方舟子的参与。没有方舟子的推波助澜,“人造韩寒”的风波或许就这么过去了。我们应该怎么看他的初衷呢?方舟子说他原本对韩寒没兴趣,是看了麦田的质疑后引发了思考。这一思考的直接结果是:被塑造成“公共知识分子”的韩寒,竟然从一开始就是“人造”的青年才俊,他欺骗了国人长达十几年之久。

其实,我们应该将韩寒同“韩寒现象”区分来看,韩寒本人肯定是真实的,而“韩寒现象”确有媒体炒作的成份,譬如他的获奖文章《杯中窥人》和出版的小说《三重门》,算起来其文学意义或社会意义远没有宣传的那么重大。历数中国近百年来的佳篇著作,韩寒的作品是不能算是重量级的,其更不可与鲁迅相提并论,为什么?

原因依然很简单,鲁迅是有信仰的,韩寒却是没有的,即使去年底的“韩三篇”,亦不过标志性大于内涵,所以除了引发广泛性地争辩之外,并没有于中国社会产生鞭辟入里之功效。

而“韩寒现象”是时下社会的产儿,韩寒本人从目前的情形来看,也是一名确凿的受益者和受害者。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韩寒的名声鹊起,得益于“韩寒现象”;而韩寒的明星陨落,即将牵累于“韩寒现象”。这样说来,我们就明白了方舟子的举动,他是要打破“韩寒现象”的神话,而非全面打倒韩寒本人。

那么,韩寒的如此反应意在何为?显然,他不是为了维持“韩寒现象”,他是在保护他自己。“韩寒现象”自其诞生之日起,注定有破灭的那一天,只是这一天的到来,始于麦田和方舟子的质疑。要说作为公众人物的韩寒,有人质疑你的所作所为,原本是一件极其寻常的事,因为你韩寒不同于普通民众。从麦田到方舟子,不至于品性卑劣到诽谤哪一个人的地步,去伪存真是每个公民应该追寻的品德。

名利场之中,因为各种原因,有太多虚华的东西,这对社会良俗的形成,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都是有害无益的。我们可以大胆假设韩寒是“人造”的,但是我们必须认真地去求证,还事实以本来的面目,这样才不会混淆视听、颠倒黑白。这一过程是痛苦的,尤其于当事人韩寒,而这又是必须的,就因为你是公众人物。

回过头来说,我们同样可以质疑麦田和方舟子,他们成长的历程和成功的因素,这些如果是正面而积极的,相信于中国当下的社会是有益的,甚至是一种文明和进步。

 

201223

 



https://m.sciencenet.cn/blog-448631-534044.html

上一篇:算好人生一笔账
下一篇:家 乡

6 吕喆 王华民 刘锋 王涛 吉宗祥 czhc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3: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