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办博苦乐 倾听博友意见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科学网编辑部 编辑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一条乙三号

博文

科学与媒体应该是好朋友(转载)

已有 5494 次阅读 2009-8-11 14:20 |个人分类:业务探讨|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随着科学技术越来越社会化,科学与媒体的联系也将日益紧密起来。一直以来,媒体都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研最新进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同时,当前的事实也表明,媒体在科研环境舆论监督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遗憾的是,“防火防盗防记者”的说法在当前的中国仍然流行,科技界对媒体依然心存戒备。下面我们转载了一篇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总工程师武夷山老师的博文(来源: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8457),以求共同探讨科学和媒体之间的关系。
 
科学与媒体应该是好朋友
 
科学与媒体
 
应该是好朋友
 
日期:2009-08-10 作者:武夷山 来源:文汇报
 
读了《自然》杂志关于新形势下科学与媒体关系的几则报道,有一些感想。
 
首先,科学与媒体本应成为好朋友。6月25日《自然》杂志的社论说得好:科学与媒体都坚信三点——“下结论是需要证据的;证据对所有人都应该是开放的;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质疑的”。遗憾的是,在实践中,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国家,科技界对媒体是心存戒备的。“防火防盗防记者”这个玩笑说法,至少有两层含义:某些官员怕记者报道自己管辖范围内存在的问题,所以防记者;科技界怕记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歪曲了自己接受采访时所说的话(这是常有的事,我本人深有体会),所以防记者。我们需要经过艰苦的努力,将这种不友好的、甚至是敌对的关系转化为良性、互惠的关系。
 
其次,博客在科学传播中的地位不可低估。科学传播的意义无需赘述,科学界与媒体都有义务参与和推进科学传播大业。在过去,不通过大众媒体,公众是难以听见科技人员的声音的。有了博客,对科技感兴趣的公众可以直接阅读科技人员开的博客并与其会话。3月19日《自然》杂志的社论,也提到了博客这一新兴媒体在科学传播方面的潜力。目前,无论在外国还是中国,很多记者都十分关注科学家的博客,一方面,他们试图从中找到值得报道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更新自己的科学知识。本人一向是热衷科学传播的,过去,我的传播渠道无非是报纸杂志,科普讲堂。自从2007年4月在科学网开博以来,才发现这个渠道甚为宽阔。两年多来,我贴出了800多篇博文,它们共获得了148万多次点击,5200多条评论,平均每天的点击量是1800多次,平均每篇博文获得6条评论。
 
再次,弥平两种文化的鸿沟,要从源头抓起。为什么本应成为密友的科学家与媒体记者会形同路人?原因之一是,新闻界从业人员多半是文科出身,尽管他们努力去理解科学技术最新进展,往往仍感到力不从心。而理工科背景的从业人员在传播技能方面又有较严重的缺陷。解济之道,是我们的高等院校要加强对科学传播专业人员的培养。2008年6月在瑞典召开了第10届科学技术公共传播国际会议,有关学者在会前、会上进行的调查表明,发达国家有不少大学都设立了专门的科学传播计划,有的设在人文学院,有的设在新闻学院,也有的设在理学院。这些科学传播计划都包含四大块:科学技术的内容、教育学的内容、科学技术论的内容和传播学的内容。我国也有少数机构设立了科学传播计划,如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科学传播中心,等等。但是,与社会对科学传播专业人员的强烈需求相比,这样的科学传播教学研究机构还太少太少。
 
(作者系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总工程师、研究员)
 
更多阅读
 
 
 


https://m.sciencenet.cn/blog-45-248730.html

上一篇:理文编辑入驻科学网 为网友提供语言帮助
下一篇:公告:8月29日0点至7点科学网将断网维护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5 17: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