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立平博客——邗上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liping 科技评价、技术创新、信息经济 镜像博客:http://www.yuliping.com

博文

我为什么要多写论文 精选

已有 9904 次阅读 2014-4-27 16:14 |个人分类:科研心得|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最近几年,是我做科研的黄金时间,科研产出也比较丰富。由于不同学科、不同学者的特点不同,对于科研产出多少其实是存在不少争议的。一种是少而精型,这类学者论文产出不多,但一般都是高端论文,非SCISSCI以及国内权威期刊不发;我是第二种,发表的论文数量多,如果将我的高端论文单独拿出来列表,貌似也不差,但看我所有论文的列表,则高端论文完全被淹没在一大堆普通CSSCI论文中,没有那么亮了。

我的理解是,对于少而精的作者,他可能研究的是某个独特领域的问题,追求较高的深度,属于追求杰出型。我之所以论文数量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在科技评价领域,我试图建立一整套方法体系,而这几乎是没有止境的。有些领域的研究可以发高端论文,有些领域的研究则不一定能发高端论文,只能发表在一般CSSCI期刊上,但这些普通论文,是构建方法体系的重要基础,也许单独看创新不够大,但若干年后从总体上看就有点意思了。

第二,跨学科研究是我比较擅长的,我经常将经济学、管理学、情报学、统计学、管理工程等不同学科打通,干一些打酱油但好玩的事情,这样就不会被某个学科所局限,思维也相对开阔一些。

我博士期间研究信息资源与经济增长,博士后做科技评价和技术创新,现在除了做以上外,还做点海洋经济、科技金融、电子商务、技术经济、国际贸易等等。

第三,从单位学科建设的角度,有时需要适当支持一下。一方面有自己喜欢做的方向,另一方面有必须做的一些方向,这两者其实是没有必要偏废的。比如宁波市比较重视海洋经济的相关研究,适当做一点也是可以的,何况海洋经济的圈子和科技评价以及技术创新的圈子根本就不一样,可以多接触社会,多接触不同的思维,多走一些地方,绝对利大于弊。

第四,每个人的学术生命是有限的,真正能够集中主要时间做学问的时间是不长的,不算求学,我感觉超过15年的就不多了。这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比如从事行政工作的影响、个人偏好的改变、其他特殊原因等等,我是走了多年弯路后不得已从事科研的,后来因为在科研中找到了乐趣,所以非常珍惜。人的学术生命是有限的,但如果你好好珍惜,抓紧时间去做,实际上相当于延长了你的学术生命,类似于“我们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我给自己的定位是,只要身体许可,我会一直写下去:“我写,故我在!”

千万不要以为我写论文是为了拿奖励,根据学校政策,写论文确实有一定奖励,某年我论文奖4万多,版面费开支接近3万,所得税接近1万,余下差不多1万,但是写10几篇论文占据了我的主要时间,肯定不是为了1万多的奖金。四十不惑,活到现在如果单纯为了钱或者某种利益做事是不应该的。

我们这个世界是千变万化的,学者也是各具特色的,学者的多样性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体现,所以不能简单地以论文数量或论文质量或其他可见指标来评价学者,有的学者论文数量并不多,但他的洞察力和水平极高,我的导师就是这样的大师,非常令人敬佩。


                                  2014.4.27 俞立平  于宁波

 

 




https://m.sciencenet.cn/blog-45134-789148.html

上一篇:下一个电子商务大鳄——顺丰快递
下一篇:好的学者难以面面俱到

24 刘立 尤明庆 王启云 张云扬 杨华磊 李汝资 刘桂锋 赵紫辉 张文增 王国强 王树松 郭胜锋 薛宇 王云才 罗帆 强涛 高绪仁 侯成亚 施玉梅 霍艾伦 贡金涛 张强 李本先 tianshiyang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2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17: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