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小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刘亚俊

博文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已有 5644 次阅读 2010-9-14 23:15 |个人分类:科研与教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一篇文章一座名楼
崔颢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楼以文名,楼不在了,文还要千古传诵。
千古绝唱 风景名胜
张继《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巴金“鸟的天堂”造就了广东新会的“小鸟天堂”。风景好文章更好,风景不看也罢,这样的名篇没有读过太遗憾。
一篇文章一个奖
查德威克发现中子 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193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其实出现中子的实验首先由约里奥.居里夫妇做出,但他们缺乏理论上的准备,不知道自己看到的实验现象就是中子。而查德威克因为有理论上的10年准备,但实验中出现中子的时候,他马上就认出了它。查德威克的文章‘possible Existence of a Neutron’发表在1932年的nature 上,只有大概800个单词。
克里克和沃森发现DNA双螺旋结构 沃森和克里克在1953年4月25日的《自然》杂志上以1000多字和一幅插图的短文公布了他们的DNA模型。在论文中,沃森和克里克暗示了这个结构模型在遗传上的重要性:“我们并非没有注意到,我们所推测的特殊配对立即暗示了遗传物质的复制机理。”1962年,克里克、沃森、威尔金斯一道荣获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
德布罗意与物质波 德布罗意1892年8月15日出生于下塞纳,1910年获巴黎索邦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13年又获理学士学位,1924年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在博士论文中首次提出了"物质波"概念。192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一篇文章一个学说
孟德尔的遗传学说 在孟德尔从事的大量植物杂交试验中,以豌豆杂交试验的成绩最为出色。经过整整8年(1856-1864)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865年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的论文,提出了遗传单位是遗传因子(现代遗传学称为基因)的论点,并揭示出遗传学的两个基本规律——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这两个重要规律的发现和提出,为遗传学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正是孟德尔名垂后世的重大科研成果。   孟德尔的这篇不朽论文虽然问世了,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他那不同于前人的创造性见解,对于他所处的时代显得太超前了,竟然使得他的科学论文在长达35年的时间里,没有引起生物界同行们的注意。直到1900年,他的发现被欧洲三位不同国籍的植物学家在各自的豌豆杂交试验中分别予以证实后,才受到重视和公认,遗传学的研究从此也就很快地发展起来。
香农的信息论  克劳德·香农(Claude Elwood Shannon,1916-2001)   1916年4月30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Petoskey。1936 年香农毕业于密执安大学,获数学和电气工程学士学位,然后进麻省理工学院深造,1940 年香农获得麻省理工学院数学博士学位和电子工程硕士学位。1941 年香农加入了贝尔实验室数学部,在此工作了15 年之久。他一生的许多重大理论创新就是在这里诞生的。1948年6月和10月,由贝尔实验室出版的科技界著名杂志《贝尔系统技术》(Bell System Tech)连载了香农博士(C.E.Shannon 1916-2001)的文章———“通讯的数学原理(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一年以后,他又发表了《噪声下的通信》。这两篇论文经典地阐明了通信的基本问题,提出了通信系统的模型,给出了信息量的数学表达式,解决了信道量、信源统计特性、信源编码、信道编码等有关精确地传送通信符号的基本技术问题。两篇文章构成了现代信息论的奠基著作,标志着信息理论的正式创立。
洛伦茨的混沌理论1963年,MIT的气象学家洛伦茨(E.N.Lorenz)在研究大气热对流问题时,将大气热对流的偏微分方程加上边界条件,简化为只剩三个变量的常微分方程组,放在电子计算机上运算,发现即使对这样一个经过极度简化的系统来说,大气状况起始值的细微变化,也足以使非周期的气象变化轨道全然改观。洛伦茨意识到,这种普遍存在的气象变化轨道的不稳定性,会使长期天气预报的希望幻灭。他将这称之为“蝴蝶效应”:南美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然扇动几次翅膀,所引起的微弱气流对地球大气的影响,随时间的增长可能并不减弱,而是两个星期后在美国德州引起一场大风暴。洛伦茨把这个发现写成研究论文《确定性非周期流》并于1963年在《大气科学杂志》上发表。
曼得波尔特的分形理论1967年,Mandelbort在sicnece上发表了“英国的海岸线有多长?”的论文。他认为:海岸线的长度取决于所有的测量标尺的长度。标尺越短,可测得海岸线的弯曲便越多,测出的长度也就越长。可见海岸线问题应该研究的不是它有多长,而是它有多复杂。这篇文章开创了分形理论的研究。
    可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有价值的东西总是会流传下去,而是否有价值人心自有公道,不在于一时的喧嚣热闹。

https://m.sciencenet.cn/blog-4562-363110.html

上一篇:傅科摆的故事
下一篇:埃拉托斯特尼的发现

7 刘钢 高建国 赫英 王德华 许培扬 罗军 杨文祥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15: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