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地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博物

博文

拉克罗港,南极洲人文与自然完美结合的“活博物馆” 精选

已有 3233 次阅读 2024-5-27 01:02 |个人分类:地理风物|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在南极半岛以西14-45千米的海中,分布着一连串大大小小的岛屿,这些岛屿的排列方式与南极半岛的走势相平行,呈一个弧状,这个岛弧就是著名的帕尔默群岛(Palmer Archipelago)。这个岛弧自发现之日起,就一直是各国探险船、捕鲸船、狩猎船(主要猎物是海豹)、科考船往来穿梭的战略要地,这里是南极洲除南设得兰群岛以外,另一处科学考察站密集地带。英国第一个永久性南极科考站——英属基地A(British Base A)就设在这片群岛最令人羡慕的地方——拉克罗港(Port Lockroy)。这是一处群山环绕的避风港,位于维恩克岛(Wiencke Island)附近,有三条航道在这里交汇,同时这里风光秀丽,生物物种丰富。

IMG_0481.jpg

拉克罗港锚地

我夏季的南极半岛考察航线多会经过这里,我很原意请船长在这里停靠,一方面能让我的队员们感受下不同国家、不同风格和不同时代的科考站;另一方面,还能让他们顺道买点儿纪念品(这里是南极半岛上为数不多有商店的登陆点)带回家给孩子们炫一下(这很重要,这关系到我们这个学科未来的接班人)!而基地上的英国队员和志愿者也十分欢迎我这样做,尤其是那些女队员们!因为他们知道,我会让他们在我们的大船上痛痛快快地洗一个久违了的、全身放松的热水澡;而那些早已完成了工作,掰着手指等船接他们撤离的队员,此时会忙不迭地埋头收拾行李,然后飞也似地登上我们大船的悬梯,头也不回地搭船回家......下面,就请允许我将自己几次经过这里的所得铺陈如下,带大家一起来看看这个神奇地方吧!

IMG_0675.JPG

拉克罗港英国基地(布兰斯菲尔德小屋) 

基地的全部建筑都建设在港湾中面积约1平方千米的古迪耶岛(Goudier Island,南纬64º49′,西经63º30′)上,其主要建筑物——布兰斯菲尔德小屋(Bransfield House)始建于1944年,在1952年和1953年先后进行了扩建,1958年又添建了发电机棚。这个基地一直运营到1962年,后曾一度荒废。1996年,人们在这里复原了当年站员生活和科学考察与实验的场景,改建成为一个涵盖商店和邮局的小型博物馆,由英国南极文化遗产基金会(National Antarctic Heritage Trust)管理,以供日渐增多的南极游客参观、购买纪念品和办理邮政业务。现在,这里是南极半岛最热闹和最受欢迎的旅游点之一。在夏季,几乎每天都有至少两班邮轮在海湾中停靠。

目前开放的站房——布兰斯菲尔德小屋里大概拥有2500多件物品,没有展柜,大部分物品是按照原先驻站队员在的时候摆放的,例如大的家具、取暖炉具、打字机、通信器材、厨具、贮存的食品和盥洗用品;生活物品和衣物则被摊在床上,旁边配以标签,这样的展陈效果倒也自然,参观者可以毫无障碍地抵近观察,由于至此的访客或邮轮游客素质普遍比较高,目前倒没听说有丢失展品的情况发生。

IMG_0544.JPG

IMG_0793.JPG

早期科研和生活装备

由于邮轮的停靠时间短(每拨客人允许停留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5小时),人们总是在这里匆匆一看或留张影,便踱进拥挤的纪念品店去买有南极标志的冰箱贴、纪念币、马克杯、T恤衫、企鹅毛绒玩具以及邮票、首日封和明信片。所购买的邮品可以当场盖上邮戳,投入印有英国邮政标志性的红色邮筒里寄往世界各地。尽管这些邮品可能会在海上漂上几周、几个月或更长时间,但人们都愿意等待。在每年的旅游季,这里的工作人员都会向100多个国家或地区发送7万多张明信片,所收取的美金、英镑和欧元也都用于南极文化遗产的保护。

IMG_0779.JPG

1958年添建的发电机棚

IMG_0678.JPG

1944年兴建的尼森小屋(Nissen Hut),作为基地的储物间,曾于1990年倒塌,2010年复建,以供季节性的科考队员使用。目前不对外开放

IMG_0563.JPG

当年的科考队员起居室

 IMG_0558.JPG

戴安娜·多斯画像

这是戴安娜·多斯(Diana Dors)的画像,她活跃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影坛,这位美丽性感的金发女郎常被人误认作美国影星玛丽莲·梦露。这幅画和其他几幅美女涂鸦的风格如出一辙,经研究是拉克罗港的柴油机技工埃文·沃森(Evan Watson)画的,显然这些画作很受当年站员们的欢迎,让他一画再画,在这冰天雪地缺少异性的男人天地,的确很需要这样的涂鸦。然而这些画作在2011年11月之前,外界从不知晓,因为它们都被一层油漆覆盖了,人们抠破漆皮才令它们暴露在世人面前。最近的研究证明,这些画首次被掩盖是在1980年到1983年之间,但究竟为什么要掩盖它们仍旧是个谜。

IMG_8775.JPG

游客可以自己在购买的明信片上加盖纪念戳

在室外,一项人类活动与野生动物栖息地相互影响的科研项目每日都在进行,这让每一位光顾这里的人都有幸成为该项目的参与者。该项目缘于站址周围生活的白眉企鹅。在基地建成并运营的几十年间,这里并没有白眉企鹅的繁殖群。而到了1985年,人们发现这里竟然已悄然形成了一个初见规模的繁殖地,自1996年博物馆建成到现在,尽管与繁殖季完全重叠的旅游季每日都有大量游客上岛,但这些企鹅非但没有被惊扰,每年出生的小企鹅成活率竟然均呈稳定趋势,科研工作者们对这些企鹅的繁殖行为进行年度监测和对照,其结果表明,人类的活动对它们的繁殖并没有明显的影响。这当然是非常好的消息。作为对企鹅栖息地的保护,站址所在的古迪耶岛一半儿以上的面积禁止工作人员和游客进入,但白眉企鹅的巢区也并非只在“游客止步”的区域,在人来人往的登岛小径周围,布兰斯菲尔德小屋的地基、墙角,到处可以见到这些摇摇摆摆的胖鸟在无数过往的人腿之间毫无避讳地筑巢、交配和育雏,毛茸茸的小企鹅从一出生便每日接受无数镜头的洗礼,直至它们成年游向远海。 

IMG_0689.JPG

站区也是白眉企鹅的巢区 

IMG_0815.JPG

两只企鹅越过“禁区标线”来到“游客区” 

IMG_0919.JPG

地基与地面的孔隙是最好的巢址

IMG_0900.JPG

有时屋外明明没人,却会传来敲窗户的声音,原来是白鞘嘴鸥在用它们的喙捶打玻璃

总是有人问我,在南极,科考队员都吃什么,那接下来就请一次看个够吧!(当然都是那个时代的,也就是过期食品大荟萃哈)

IMG_0568.JPG

IMG_0569.JPG

IMG_0572.JPG

IMG_0573.JPG

IMG_0978.JPG

IMG_0979.JPG

IMG_0982.JPG

IMG_0988.JPG



https://m.sciencenet.cn/blog-458-1435719.html

上一篇:探秘华莱士线 亚洲边缘岛屿上的有袋异兽
下一篇:可衣可居,可食可药 棕榈科植物博物观

8 张晓良 郑永军 刘进平 崔锦华 孙颉 许培扬 周少祥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03: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