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唯真 做人至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ya 关注人口学科发展,探讨GIS技术问题,进行科学数据整合。wya486@163.com

博文

从碳排放论文被拒,谈“语言歧视”和“科研自卑”

已有 3510 次阅读 2011-12-20 11:05 |个人分类:社会观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中医, 王铮, 碳排放, 自卑, 语言歧视

 
关于碳排放的几个问题
 
 我们的文章写成后,在国际上报告,一些学者很赞成,包括美国、澳大利亚人的,但是投稿给国际杂志,被毙了。评审意见是:流行的国际模拟计算,都以全球福利最大化或者损失最小计算,你们违背了这个标准。没有别的学术原因。气候变化不是阴谋,但是有政治。问题的本质在于,如果以福利最高、损失最小计算,能源福利效率低的国家,中国、印度应该大量减排,日本、美国不用减排。像西方那种计算很容易,我的学生已经计算出这样的方案,我说这是汉奸方案。据说否定我们文章的是北京某大学的,他是不是汉奸我不敢讲,至少是嫉妒,因嫉妒而忘记中国。这就是中国科学。文章改投中国杂志了,不是SCI,我不好交课题账,学生也不好毕业。悲剧啊!
 
发现在文后的评论回复中有一段话:
我不是什么爱国主义,我是科学论证。你倒是没有逻辑地不看科学现实。你真正地是“方法和逻辑不严谨”。 博主回复(2011-12-17 07:11)你以为只有两个学者有政治立场吗?同样的模型,用于计算、中国、美国相互影响,发表了,不是一样的逻辑问题吗?
中国学者被拒,大部分是English is poor,不是你说的问题,是语言歧视。
 

想就其中的“语言歧视”等问题谈点个人看法。

首先,看了该回复,越看越糊涂。已经分不清楚该名博主的英文论文被拒是由于English is poor?还是“方法和逻辑不严谨”?或是“两个学者有政治立场”?

 

1、该名博主堪称“著名科学家”,科技部大项目的首席科学家,经费数千万,采用的方法也是紧跟西方屁股后面的国际流行模型,“方法和逻辑不严谨”似乎不会;

 

2、该博主紧跟国际西方潮流,参加各种国际会议,撰写英文论文,English is poor似乎也不应该;

 

3、如果说“两个学者有政治立场”,“否定我们文章的是北京某大学的,他是不是汉奸我不敢讲,至少是嫉妒,因嫉妒而忘记中国”,似乎还更靠谱。

 

但汉奸应该是效忠主子的,文章却说“我们的文章写成后,在国际上报告,一些学者很赞成,包括美国、澳大利亚人的”,看来主子里面也是不团结的,也有“洋奸”啊!

 

可见,“科学”论文的评审过程原来也掺杂了如此多的因素,而不仅仅看文中客观规律的研究结果。

 

后面一句“文章改投中国杂志了,不是SCI,我不好交课题账,学生也不好毕业。悲剧啊!”

也很有意思:

1、中国课题交账需要SCI才行,中国杂志的文章还交不了帐!看来科技部也不支持中国杂志;

2、学生难以毕业,看来中科院和该研究所也不认可中国杂志,那中科院主办的那么多中文杂志都发什么质量的文章呢??

 

自己看不起自己,本身是缺乏自信的表现!不知道当初爱因斯坦发表三大代表作是用英文还是德文?有没有因为语言歧视或者“违背了全球福利最大化的标准”而被拒稿过?也许有人说“德国科研也很发达,用德文发也会引起国际关注。”那么就更应该思考,为何中国科研或者中文文章的影响力这么低?

或许,一则是中国科研水平确实较低,缺乏原创理论和方法,一味紧跟西方屁股后面模仿引进,以某集团利益为出发点进行本地化改造,哗众取宠;二则是稍好点的文章都投向国际刊物,为他们赚取影响因子去了。无论哪一原因,都或将引发恶性循环,导致中国科研自信心和原创成果越来越弱,唯西方科学残羹剩饭的马头是瞻!看洋人的脸色,即使是“洋奸”礼节性奉承两句也美得不行,认为获得了“国际认可”就是发现了真理!殊不知,时间和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若干年后,你的结论还站得住脚,经历住了时间的考验,才算真的成果。

 

中国科学唯有自己独立思考,取得了突破性、创新性进展,才有可能真正被国际认可和尊重。新发现和客观规律总结的成果是不容易被“政治立场”、“语言障碍”、国家利益等外界因素否定的,只有那些主观、片面、自以为是的软性方法和政策对策性结论才有各种被拒稿的理由。

 

科学家的自信心来源于对自己成果的信任和客观规律的认识程度,而非西方刊物或学者的认同。好的成果终究会被认同,即使要过10年、20年或更久,认同的时间越久,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科研超前的越久;而同时一些似是而非的成果则不断被质疑、否定和嘲笑,扔进废纸堆。没有永恒的强势和弱势人群,历史会客观记录下每个人的足迹,那就是你白纸黑字发表的论文成果。一方面可以是攫取科技桂冠和金钱的资本,另一方面也留下了供人嘲笑和讽刺的证据。

 

一九八五年底,在一次北京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响起了一片长时间的热烈掌声。在国际学界已有多年没见到过这样的场面,没听到过这样的掌声了。国内外学界的许多知名学者被震惊了,被激动了。“这是一个突破,了不起的新理论。”“这是中国研究对世界科学的一大贡献!"“只有听了您的报告,我才感觉自己像个中国人!”为了索要报告的英文材料,西方专家会后推迟数天才走。
 

真正有学识的人也是不在乎职称、头衔、课题的。前几日某学科职称评审会上,来自北大的教授评委对参评三级研究员的专家说:我们怎么好评您的职称呢?!

可见,成果和学识同行心里都清楚得很,职称评定的高低、迟早根本不说明问题。

 

这些发自内心的掌声、私下的真心交流评价,才应该是中国科研的底气、实力和信心!
而非几个洋奸、洋刊的赞许之词!
 

如果一项研究结果是服务某国国家利益,而违背“全球福利最大化或者损失最小计算”,那这到底算不算“科学研究”?或是"政治研究"更合适吧?这样的科学家在中国可以略微改变洋人的参数、算法,争取中国利益最大化,如果哪一天换了国籍同样可以争取别国的利益最大化。

 

其实还是那个老调重弹的问题,科学到底有没有国界?亦或这类研究究竟算不算“科学问题”的研究?

 

就气候变化和碳排放而言,本是发达国家在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进一步提高自身环境福利的游戏,发展中国家何必到处充老大,自愿承担维护全球福利最大化的重担?你那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瘦弱身躯担得起吗?君不见发达国家都不敢玩了,你还在兴奋地谴责人家退出《京都议定书》干什么?

 

就好像一些大孩子为了自身发展福利,想出了一个拳打小孩子的把戏。后来觉得打小孩子自己手也疼,不想玩了,而小孩子却还装作勇敢和大度,说继续来打我啊,怎么不打了,你看我还挨得住,你怎么就不打了呢?其实小孩子愿意挨打的原因也许很简单:挨打疼了哭了,就有理由向衣食父母要补贴了,比如转变挨打方式补贴经费、挨打政策对策研究经费等。没有挨打这一事件的由头,哪来名目要钱呢?科技部今年仅直接以“气候变化”为题立项的大项目就至少三项,如果哪一天证明这是个把戏,情何以堪??

 

一个国家发展过程中的经济结构转型、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等本是政府管理的分内之事,碧海蓝天也是国民福祉所在,何必非要套上气候变化和碳排放的枷锁才去积极实施呢??难道国外的屁也是香的??

 
好像题目扯远了,回到语言障碍上来。如果西方发现中国在某一方面的确领先,而且不用不行,非学不可,那么中文就是他们的必修课,有语言障碍的就轮到他们了。在这一方面有可能成功体现应该是中医。如果外国人发现他们的科技无法解决癌症、艾滋病、类风湿等重大疾病,而中医却取得实效的时候,黄帝内经等中医典籍是他们的必修教材,不学汉语和汉文化也不行了。
 
君不见中国古代的四大技术发明,被西方很快学会并超越了我们;而中医却一直没有被西方学去,根本原因应该就是里面的语言障碍和文化障碍,否则以西方人的制度、毅力、态度和方法,中医方面的成就早就超过我们了。
 

可见语言障碍无处不在,克服它关键在自身实力和信心。

大家都力争使汉语成为他们的语言障碍才行。

 

 



https://m.sciencenet.cn/blog-461711-520199.html

上一篇:围观:国企援外不遗余力;强奸通奸需证据;雷锋做好事不留名
下一篇:围观:坏人百姓谁来确认?PM2.5谁买单?教材转包非个案

7 翟远征 赵建民 刘良云 wgq3867 宋敦江 niubizationl zhxftcl

发表评论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5 23: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