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唯真 做人至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ya 关注人口学科发展,探讨GIS技术问题,进行科学数据整合。wya486@163.com

博文

没有SCI,照样是大师

已有 3043 次阅读 2012-2-1 10:20 |个人分类:社会观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论文, SCI, 期刊, 基金, 课题

一位朋友写了博文: 没有SCI 如何进行基金申请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207&do=blog&id=530180

文后跟帖很多,建议也很细致,这里不再赘述自己的观点。

近期,目睹一位专家发表文章的过程,特此记录,以资借鉴、鼓励。

元旦前后,国内某学科著名期刊的编辑在与该专家的电话聊天中,获悉其刚完成了一个课题,便索要研究报告阅读。看后,该编辑遂邀请他将报告压缩为论文篇幅,然后在2012年的首期中预留第一篇的位置予以刊登,行话就是“开天窗”等着该论文。

这下专家可忙累了,近一个月的时间专门改写论文。原先5万多字的报告压缩成2万左右,其中内容和文字的取舍令专家很是费心。该专家撰文严谨,每句话中的每个字词几乎都有所特指,但编辑却不完全理解学科专业中的含义,因此经常是编辑删改后的内容,专家还要变通后重新修改回去。如此反复几个回合,专家终于在除夕患上了感冒,鼻涕眼泪哗哗,双腿发颤,腰椎及下肢关节作痛,一直持续到初八左右才有所好转。但即便如此,该专家一如既往工作到凌晨3点多。

之前,曾有幸协助该专家整理其三级研究员的评审材料,发现他之前的论文大多发表在首期,或是每期的前两位。50岁之后仍以每年1-2篇的速度发表高质量论文。尽管很多时候不是他自己主动投稿,而是被约稿。数年前,某著名期刊希望撰写他的专访,但他不愿意宣传自己。于是碍于情面,答应撰写论文以补偿,于是该期刊便连续数年向他索要论文出版。

当他2011年被单位推荐参评三级研究员时,时任的评审专家称“我们没法评您,这不是评审,好久不见了,随便聊聊吧。”其中有人问:1997年您在同一刊物上分三期发表了三篇文章,能不能解释一下?专家笑了,说:那是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我说有几篇新文章快出来了,于是该刊物编辑便立即预定了。另一期刊的编辑,也就是你们单位主办的那一期刊,由于晚到一会儿,也想刊登,但我已经答应前者了没办法给你们了。所以,一年在同一期刊发三篇文章不是因为我和该期刊有关系,而是当时都抢着刊登。这些编辑现在都还在,你可以去问。

虽然该专家曾是60年代预科班英语专业毕业,90年代末访美在哈佛大学等演讲后等也曾被邀请留下任职,但他却不很重视发表英文文章,拿他的话说,在哪里发都是成果。当然,他能这样想这样做,也有他的特殊性,因为他不注重职称、职务、课题等名利,无欲则刚,不管有没有课题经费等支持,一如既往的为了国家长远发展、学科进步和知识分子的责任而兢兢业业的工作着。

 

或许,这样的品质、做法和成就,才称得上大师!不知这样的大师中国还有多少?

言归正传,发文章不是目的,发洋文章更不是目标。

 

初出茅庐,练好基本功,基础知识扎实,才能出好文章、有创新性的文章,才能为国家领导人所关注,帮助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有这样的文章,还愁没有地方发表?还愁申请不到课题吗?

总之,做科研切不可本末倒置!要想好:你究竟为什么做科研!



https://m.sciencenet.cn/blog-461711-533250.html

上一篇:人口相关的”瞎子摸象“数十年
下一篇:谷歌地图是否退出实际上是“行政”和“市场”力量的角逐!

10 吴飞鹏 李延谦 王涛 罗教明 黄晓磊 刘洋 彭泉 彭海杰 王勇 宋敦江

发表评论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7: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