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yongji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ouyongjie

博文

关于无家可归

已有 3915 次阅读 2011-7-7 23:28 |个人分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欺骗, 信任, 流浪, 无家可归

201176    星期三   


今天看了一个关于无家可归者的影集*,从第一张照片开始,我就很赞同作者的理解。承认自己需要被帮助,对所有有自尊的人来说是需要勇气的,对于走进流浪者之家的流浪者更是如此。他们做到了平静地正当地争取得到必要的帮助。在他们身上,我看到的不是他们放下并失去了自尊,而是他们仍相信这世界真的存在爱与尊重。

 

然后,我想到了与他们有点相近的一群——乞丐。走在我们中国的街上见到乞丐的机会是不少的,有些地方甚至可以说“云集”了。以前经常出入武大门口的时候,自己从同情他们渐渐变得认为他们的行为不值得尊重。一来是各种关于乞丐怎么骗人的传言,二来是觉得他们找学生作目标非常不好。我相信这其中有真正有需要的人,也有不少主动混入和被混入的人。后两种人多了,不仅大家的同情心会被消磨,连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也会受到伤害。一位室友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去加油站加油时,一个男的拿着一油罐从自己的车走过来,后面跟了两个孩子。他说自己没钱加油,问可不可以给些他。我个人认为是可信的,但对于听了不少骗局的人来说,不听不看不信也不足为奇。若全采取一刀切的不信任,真正有需要的人得不到帮助,还背负了骂名。一道信任之门被关上,还可能波及其他方面的信任之门,社会将危险了。

 

如何避免信任危机?也许可先从游戏的角度想想。在游戏一里,信了真实的事,玩家得50分;信了不实的事,玩家得-100分;不信事实,玩家得0分;不信不实,玩家得0份。其中真实与不实的事的比例为3:7。玩家只能选择信与不信。想要利益最大化的人算一下都会采取不信。但如果真实与不实的事的比例变为7:3,甚至9:1,信的人比不信的人应该会更多。社会上的每一位成员都必须玩这游戏,而且他们会是日渐聪明的玩家,所以大家的选择会逐渐趋向上面的结果。前者将是信任崩溃。影响结果的显然是游戏的基础。也就是说要避免信任危机,应该先减少骗子骗人的机会。

 

为什么中国骗子或者被骗子强迫做骗子的人那么多?如果将目光投放到周围的佛罗里达地区,情况却很不一样。我虽到过的地方不多,但仍觉得有参考价值。流浪者我是看到过的,但很少。他们的精神状态很不一样,我没见过低着头,坐着喊苦等钱的。见到的都是在运动之中,有行走的,还有一哥们看似已上六旬却还精力充沛地骑着比较旧的自行车的。坐着得也有,但手指都在吉他弦上运动。记得他是在一主干道旁的小巷里坐着弹,完全不干扰旅游购物者。“你给就给,不给便罢,我弹我的。我要的不是可怜,是欣赏。”这是我从他身上看到的。再看到这影集,我想,流浪者之家的存在与良好运作大概与这有关吧。

 

中国是有流浪者之家的。但在大家的心里,是否有流浪者之家这个概念,一年一月一天中,这个概念会存在多长时间?对我自己来说,这是极少的。对于真正有需要的人来说,此概念又是怎样?从街上情况来看,概念应该还没达到普及的程度。问题可能是数量不够,可能是宣传不够,也可能是资金、管理不足。

 

流浪者之家可以提供无家可归者温饱,没有奇异眼光的住所,适当的娱乐,学习新技能的机会,结交朋友的机会;各种捐款都使用得当,并进行公开,真正为无家可归者服务,并成为其获取帮助的首选。一旦这样的概念和社会基础很好地建立起来,流浪者都能第一时间想到这个地方,那就不须坐到街上行乞(同样争取帮助,能有瓦遮头又何必抛头露面呢。当然到街上自食其力的也会有,但他们必在运动之中,不会是伸手向人要的人);然后人们知道坐到街上行乞的人都是骗子,而且希望献出爱心的,都能放心地到流浪者之家去;“骗乞”(且暂这么叫吧)不能再以这行当谋生,也不会再有人被摧残然后被迫上街行乞。街上焕然一新了,也不需要不相信了。

 

换言之,让真正无家可归的人有一个真正可以释放自己,重新相信真情、希望与人生,甚至培养新的技能的地方;让那些主动混入其中者少一个欺骗群众的机会,同时多一个思考对与错的机会;让被迫混入其中不用被强迫扭曲,过上属于自己的人生;让其他人减少同情心遭到欺骗的情况,也多一个可放心付出同情,甚至培养同情心的地方。当然,除了这种实实在在的主体外,一套完善的规定与措施也是必要的。

 

我相信这里的网友大多都是有思想,有智慧,有(各种)资源的。若大家能各施其力,促成(精神或物质上的)改变,那将会令人无比欣慰。

 

*该影集:http://www.kirsteenashton.com/portfolio188568.html



https://m.sciencenet.cn/blog-462050-462900.html

上一篇:精神生活的重要
下一篇:50分钟巴士站上看到的

1 彭海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6 12: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