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的博客 (Meng Jin's b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nsblog

博文

网络时代的科研 精选

已有 6767 次阅读 2007-12-17 03:30 |个人分类:有关科学与教育|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我经常感叹很多计算机和网络时代以前的科学家,他们怎么会那么的高产,用手写或打字机,能写下那么多传世的论著。而我们现在有了这么先进的技术,高效率的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手段,却觉得写一篇东西很不容易。
   我一直觉得自己的记忆力不够好,没有过目不忘的photographic memory。这影响到我做研究的能力,因为常常会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对过去读到的文章和其中的想法仅有模糊的印象,但怎么也记不清到底是什么东西了。等把这样的模糊记忆搞清楚,已经花了很多的时间。
   我也知道在网络时代以前,一个研究人员的研究产出数量和质量,和他的图书馆大小有点关系。有时候研究人员不愿把自己通过某些渠道获得的书籍或科研文章与人共享,而依据这些文章和书籍里的内容写出一些别人不知道、相对比较新的东西, 参考文献中也常常不列这些别人不知道的文章,从而在学术上走在身边人的前面。等别人也有了那些文献,已经落后N年了。
   我过去(直到4-5年前)每个星期一会跑到图书馆去,把这个星期进来的新刊新书翻一遍,然后把和自己研究有关的文章复印一份,再把文章按姓氏笔划分门别类,自己的图书馆就在不停的增长。
   网络改变了我们做科研的习惯。这个世界上有谁能比网络“知道”得更多?网络连接了各地的图书馆,各种书刊、音像、新闻,人类的各种知识,甚至是人们的头脑。它的一个基本特点是信息的全面、共享和即使性。在这个时代,我记忆中模糊的东西可以瞬间在网上弄清楚;人们也没有办法再封锁信息;我也基本不跑图书馆了。刚开始还从网上下载有关的文献,希望能建一个自己的数字图书馆,现在看来也不成了。太多的东西,下不过来,而且真要下载了,也未必有时间去看。慢慢的就依靠网络来做事,有什么需要而不清楚的东西,就跟网络要。网络已经成了大脑的外置硬碟,我们都和它相连着,而以个人为中心的科研行为方式大概已经被淘汰。也许有一天网络可以下载我们的大脑内容,让我们每个人晚上可以空着脑壳没有烦恼的睡觉,早上起来再重新刷新一遍。我不知道能不能等到那美好的一天。
   大量的信息全景式的呈现,多到人无以招架的地步。如果每天要把有关的新文献都粗略的看一遍,就不要做别的事了。看新闻也好,看论文也好,标题里面的关键字就变得很重要,包装就很重要,因为那是吸引眼球的地方。大家都很明白这个理,所以网上好标题很多。看见一个很juicy的题目,点击数也不低,点开来看里面就两个字加一个惊叹号:你好!很温馨但也让人很无奈。
   网络时代中一个人的研究成果数量质量是不是就成比例的提高了呢?似乎并不是这样(不包括那些灌水的文章)。经常看见一些申请书,文稿,论文等等,背景内容都很到位,参考文献齐全而且绝对的新,因为这是已知的东西,从网上可以轻易见到相关的、全面深入的内容,搜下来整理一下就得。而真正往前进一步的新内容往往会比较有限。做一个Googler很容易,做一个researcher仍然很难。
   这个时代我们不缺乏信息。我们需要的是有效筛选有用信息的途径,重要的是“识”,是思想,是前瞻新颖的思想。网络上的信息也许可以激发这样的思想,尤其是一些互动的讨论,但我们不能从网上收集获取思想。思想产生于人的大脑,它不大可能有摩尔定律式的变化,更多的是和吃饭睡觉喜怒哀乐等有关,和人的生物的和社会的本性有关。泡在网上和创造能力之间没有什么必然关系。在有一定知识的前提下,人的情感、世界观、好奇心、意志力、判断理解、逻辑分析、表达等能力,决定人的思想。而创造性的思想和把它实现的能力,而不是知道了多少记得了多少,决定科学研究的命运。
   网络让我们知道很多,但我们不能被它所左右;网络时代的科研仍然需要有思想并且能行动的人,而不是一个Googler。



https://m.sciencenet.cn/blog-4699-12774.html

上一篇:研究生应当学到些什么?(二)
下一篇:基金评议最好不要实名

1 张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0: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