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的博客 (Meng Jin's b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nsblog

博文

答《中国科技期刊》调查问卷 精选

已有 9029 次阅读 2010-8-22 01:39 |个人分类:期刊基金SCI-NS|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收到《中国科技期刊的现状、趋势和对策研究》调查问卷,逐条回答了。后面有一个问题:“我国作者不愿把自己的高水平成果投往国内期刊的主要原因(字数不限)”。我写了一点自己的看法,略加修改,贴在这里:

      首先,我觉得把研究结果投到外刊,对中国科学不是一件具负面影响的事情。中国科研的成果,不是不要进入国际,而是一定要进入国际。这里讨论的真正问题是:为什么不是中国的期刊,而是外国的期刊,把中国的科研结果带到国际领域?而讨论这个问题,必须要在一个全球背景下来思考,而不能把中国的期刊问题单独拿出来说。

      在“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问题主要体现在”一问中,涉及到相关的问题,其中有两点:“A. 缺乏对国内学者的吸引力,优质稿件外流严重;B. 学术影响力小,学术水平远低于国际同领域高水平学术期刊。”A的真正问题是缺乏对国内一部分学者的吸引力,这些人的稿件多跑到外面去了。他们即使有文章投到国内刊物,也是他们的“低端”产品。国内刊物对于很多其他的学者,尤其很多做基础工作的研究人员,仍然还有吸引力,因为这是他们发表文章的唯一渠道。由后者文章为主体构成的刊物,很难有高的学术影响力。但也必须看到,所谓的学术影响力,通常是用引用率、影响因子等来衡量。而这些量化的参考,是有争议的;在跨专业、跨学科之间,这些数据也没有什么可比性。一般情况下,能有这些高统计数据的刊物,多是进入SCI等体系的刊物,而进入这些体系的规则,是别人制定的。

      研究做得比较精彩的学者,不愿把自己的高水平成果投往国内期刊,最主要的原因,仍然是国内刊物的影响力不够。科学研究的规律,是越重要的研究结果,其传播范围越远,影响力越大。从个人行为来看,无论任何国家的研究人员,多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最为广泛的传播,以体现其重要性。这个很难、也不应该用行政的方式来改变。因为各种原因,国外的刊物,主要是英文刊物,到目前为止是更好的传播载体。如果看学者的投稿模式,很多人或者说大多数人,都不仅是要往国外刊物投稿,而是首先往最好的外刊投。如果被拒,再投到低一个层次的刊物。最后不行了,才转投到国内刊物。另一方面,也有很多作者毫不犹豫地把稿子投到《科学通报》《中国科学》等刊物,而不会投到一些二流三流的外刊,因为那些外刊还不如前者。说到底,不是外刊、内刊的问题,而是刊物的声誉和学术影响力。每个人在投稿时,通常都会衡量自己研究结果的重要性,在这个判断基础上选择相应的刊物投稿。如果《科学通报》《中国科学》的影响因子有100,我相信它们会是大家投稿的首选。国内刊物的影响力不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语言问题。必须承认英语是当前世界科学界交流的主要语言。法国人,俄国人也许会对讲英语的英国人美国人有各种看法,但他们也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让自己的很多刊物英文化。从科学的角度看,用一种语言在世界范围进行科学交流是件好事,它可以增加知识的流动和科学交流的质量。我不知道有没有人把科研文章写成俄文,投到俄罗斯的刊物去,那也是外刊。如果有,估计也不会多,道理很简单。国内的纯中文刊物,在中文成为世界科技界语言之前,进入SCI体系难度会比较大,毕竟全世界科研人口中,懂中文的人比例不大。很多专业刊物是中-英文混刊的,如果经营得好,可以在边缘上挣扎生存。而纯英文刊物,是中国科技期刊要翻身得走的第一步。

      2)办刊的积累和思路。很多好的刊物,都是积累了很多世代的结果,国内刊物普遍没有的这样的积累,但这是个历史问题。但悠久的历史并不是刊物成功的保证。比如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是最老的英文科技刊物之一,1665就出来了。但它现在比很多新刊物的影响力都要小很多。而PLoS ONE这样的开放获取出版物,进步却非常的快。新刊物的兴起,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理念的改变有关。中国科技期刊的积累整体上不够,而理念上也一直在跟着别人走,而且走得也不快。我觉得像《科学通报》《中国科学》这样的刊物,需要有更积极的推动方式,让它们能够更广泛地被认识到,更容易获得。比如可以通过国内不同学科、专业的学者,在自己国际领域中去帮忙推销(如在学会的网站上提供免费的链接,等)。不仅是要让外人知道中国的研究,也希望能让外面的研究,发表到中国的刊物上来。这当然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不去推,这个过程会更漫长。

      3)政策导向。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希望提升和体现一个大国的科研实力,采取了一个独特的政策导向:鼓励往外刊投稿。极端的例子是往《科学》《自然》等高影响因子刊物投稿,能带来很大的利益。一方面,现代的科研,已经不是18、19世纪多以兴趣为动力的探索,而很多是和国计民生,和社会纳税人有关。在某种程度上的政策导向,有其必要性。此外,在文革后这段复兴的过程中,政策性的鼓励中国科技走向世界,有其合理性。但毕竟科学研究有自己的规律,导向性的政策应该适时的修正。我相信现在即使不给奖金,一个漂亮的研究结果,人们还是会往能见度高的刊物上投的。自然规律下的结果,比金钱名利下的驱使,其社会的正面效应会更好。因此,我觉得有必要重新评估现有的评价体系,减低行政导向的力度,让科学沿自己的规律走。

      4)我前面说过,高质量的文章投到外刊,不是一个政治问题,而是一个科研的基本规律。而上面的问题,也都在讨论科学期刊的范畴中。但一个很不幸的情况,是问题存在于更大范围内。能上SCI的文章,并不是非要好得像朵花一样,它的基本内容其实很简单,就是要有新的、原始的研究结果,并能把结果表述清楚。但现在学术上的跟风和各种类型的“抄袭”等劣习盛行,并往往能得逞,不仅让出版物充斥“垃圾”,更严重损害原创的动力。探索、挑战、发现的乐趣,被多一篇文章就比人强的实惠所取代。更不要说,有些“研究人员”基本上不知道如何做研究,但却要以发表文章来提职称,等等。这些问题,影响到科技期刊,但它们是社会问题,不是科技期刊本身能够解决的。不过,科技期刊中有没有一些明确的表现,反对这样的东西。比如,《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有没有过公开撤自已发表的问题文章的例子,无论作者是什么人?

      说得不着边际了,就说这些吧。



https://m.sciencenet.cn/blog-4699-355171.html

上一篇:黄鹤一去不复返
下一篇:世博荟萃——世博轴之夜

22 刘俊明 武夷山 蒋新正 杨学祥 徐磊 王桂颖 任胜利 曹广福 朱志敏 曹聪 钟炳 刘立 李鑫 苗元华 孔晓飞 贺天伟 高建国 许培扬 武京治 张有学 littlejoy zhaowanfu

发表评论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9: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