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青椒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lackhumor

博文

学术道德的原罪——小孩子的小课程论文一篇

已有 3381 次阅读 2010-10-14 21:35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学术道德, 原罪

偶然的机会翻到前阵写的一篇课程论文,与各位老师分享请教,望指正!

学术不端原罪的批判
                  ——论自身修养与外界环境的角斗
曹墨源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摘要:本文以当今社会为背景,以最近时期的几件学术不端事件为例,分析了目前的学术不端事件的基本原因。初步认为,除了造假者自身的学术道德原因,分析解释社会的监督困难和社会的大环境对学术不端事件的助长。最终归结于社会上对金钱及权力的追逐超过对真理的追逐是学者学术不端的根本原因。
 
 
题记: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老子曰:“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管子曰:“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此三句,实乃分属儒、道、法三家,又分属学生论述之三方,故而记之。
 
    专家、学者,这一曾经被无数人憧憬和尊敬的职业,在当今中国的位置朝不保夕,每况愈下。相当数量的专家为老百姓所不齿。
经济学家各种不着边际的预言,社会学家自相矛盾的解释,科学家的一项项忽悠人的科技成果。种种的“假”已经让老百姓不相信,也不敢相信这些专家的话。
当然,必须承认向经济学这种社会科学往往没有绝对的真理,但面对着米涨价、肉涨价、油涨价的背景下,说我们的CPI为负也未免有一些旁若无人。种种的学术不端,我们必须问一句:这是为什么?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将进入下面的讨论。
 
学生认为:学术不端的原罪在于,造假可以利用自己的地位、知识等一切资源,轻而易举的得出各种需要的结果,从而服务需服务的对象。
举一个例子,一个没有学术道德鉴宝专家鉴定一个原本分文不值的古董价值100万,私下和卖家说利润五五开,结果就是这一举动可以说并不费力的就赚得了50万。这不是学生妄编,而是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
无利不起早”,专家学者也是如此,为了“名利”二字不惜越过自己心中的道德底线,铤而走险,开始了造假的生涯。
为企业,号称专家虚假代言。
为政府,五彩画笔粉饰太平。
为个人,攫取利益攒齐声望。
 
简单的说,这就是学术不端的起因。一个简简单单的定义我们可以归纳出一下三点原因:
1、 内在的学术道德约束不够,在利益面前失去了自己的原则。
2、 外界环境的监督体系的问题,让这种学术不端能够在基本没有风险的情况下完成。
3、 外界环境的需求较大,既得利益者、分配及评价体制等社会问题。
 
下面学生将分以上三点讨论学术不端现象:
 
1、 学者内在素质不足以抵制诱惑。——以“儒”治之
 
格物、致知、正心、修身是儒家对君子的要求,很多的职业在入行之时都有宣誓这一环节、如医生、律师及教师。职业道德这个词将伴随他们终生。对于学者来说,他的职业道德理应是学术诚信。
当一个学者的学术不端行为被揭露的时候,很多人都会直接指责其人格和作风,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就明确指出对学术不端其人应实行“一票否决,绝不姑息”。将学术不端的所有前因后果都统统的归咎于不端其人,从逻辑上本应是合情合理,但是仔细想来,却是引人深思。
必须承认自古至今,我们一直推崇的是柳下惠式的“坐怀不乱”的大丈夫精神,对于那些“宵小之辈”多是嗤之以鼻。批评者大多一派正人君子模样,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挥舞着大棒,对着弱者大呼小叫,就像范跑跑,郭海藻一个个被大棒挥倒在地,再踩上一万只脚。但是真到了轮到他自己的时候,又有多少人可以抵得住这些诱惑?
真正了解内幕的人,往往是一声叹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诚然学术不端绝对不是一件光彩、正确的事情,也确实是破坏了学术道德。但是,在一个成王败寇的社会,利用一切机会争取成功就是唯一原则。有的人为了成功不择手段,也有的人为了死守着自己的底线在苦苦挣扎。
老子曰:“绝圣弃智,大盗乃止。”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对于自身道德的修炼,往往是各有不同。但相比于儒家的自我修炼,相比下道家对外界环境的考虑更值得我们深思。
 
2、 监督机制的不成熟和困难性——以“法”治之
 
在几年前的上海交通大学“汉芯”造假事件中,简直是一个笑话。汉芯芯片共分四期,每一期在前一期验收完成后方可进行。其中汉芯一、二、三、四均为造假芯片,而汉芯一号据称是利用Moto的芯片将原有标签打磨掉之后,刻上上交汉芯的标签。这种儿戏的造假居然瞒住了有数十个专家参与的检查组,还经过了四期的验收。最后在知情人的举报下,由我校的潘云鹤校长组队去鉴定才真相大白。但十余亿纳税人的钱已倒入了黑洞
听了这个故事,在气愤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对于这种专业性的学术不端行为,外在的监督是有其困难性的。就好像贺海波的论文连正规杂志的审稿人都没有办法分辨其真伪,如果真要强求所有人都去检查其实验记录,他也完全可以连实验记录也完全伪造。也就只有贺海波的导师戴德哉教授才有能力分辨,但这也在于贺海波的数据是抄袭原有数据,可以想象,如果当时贺海波的数据完全造假,可能到现在我们还蒙在鼓里!
当然我不是为李院士等人开脱,只是阐述下这种绝对的监督体制是不合实际的,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相比严酷的监督与惩罚,激发学者内心对真理的信仰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退一万步说,虽然学者的学术不端行为屡屡被报道,但大多数高知学者,其内心的约束力还是很强的。相比商人、官员及其他群体,学者还是有其底线的。只不过,外界舆论对学者的要求较高,作为真理的追求者不允许其造假。而报道上,商人有钱为背景,官员更是有权做背景,往往不是媒体惹得起的。而对于学者,没有以上保护伞,那些“正义之士”必用尔开刀,不足为奇。
3、外界环境的对其“成果”的需求——以“道”治之
 
不管是哪个方面的学者,一项成果的发布必然会影响到一些人的利益,此消彼长,在这些过程中总会有一些既得利益者。
贺海波、李连达事件中,不为人知的就是李连达院士与天士力集团之间的恩怨,由于李院士之前的科技报道,就严重的影响了天士力丹参滴丸的形象,经过多次私下交涉的失败,最后天士力集团看准机会利用贺海波事件将李院士及其关于丹参的课题彻底拉下水。值得说明,李院士是另外一个与天士力领域类似的药厂的特别顾问。
如果上面的例子有一些阴谋论的色彩,那一些房地产的调查报告,股市的季度报表就不止一次的忽悠了老百姓,让大把大把的钞票进入了庄家的手里。伴随着美国的高盛公司利用商业信息欺骗与不对称在金融危机中大发国难财,又有多少小投资者倾家荡产。
在我们身边,虚假代言也是层出不穷,各种伪专家为企业的利益“抛头颅洒热血”,如此大无畏的造假,真是利益使然。
当然我们更要反思我们的评价及分配体制,贺海波的造假就是一个例子,为了成功晋升副教授留在浙大,他需要文章,需要成果。但这个晋升要求可能太高了,在短短的两年中他真的无法达到,他所研究的中医药理学又不是热门,在这种僵硬的指标的测量下,他放弃了自己的底线,铤而走险。这是否也算一种逼良为娼呢?另一方面,用刻板的文章数去衡量一个人的水平也绝对不是一种合理的方法,比如老子一生只有《道德经》这5000却流芳百世,如利用现有评价体制,恐怕我们到如今都不曾闻之。
而同时,如此多的学者去为企业谋利益,无不表现为学者自身物欲的膨胀和外在分配制度的缺憾。简单的一份报告可以得到相当与学者几年的收入的报酬,这种诱惑实在是太大了。相比整天花天酒地的商人、官员,社会又有什么权利去要求过着清苦日子的学者“君子固穷”呢?这些种种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结语:
学术道德与学术诚信不仅仅是对一个科研工作者的要求,更是一个国家创新和发展的基础,这也恰恰就是浙江大学校训求是创新的精神。可以说如果没有美国当年对知识产权及专利的保护制度,对发明者利益的保护,对抄袭者的惩罚,也就没有美国今日的科学第一大国,乃至世界第一大国的地位。中国的社会在经历了30年改革开放,人民富了起来,但是与此伴随的是人们对金钱权利的崇拜,对金钱和权利的追求超过了对知识的渴求,这也许就是学术不端深层的原因。对于一个嘈杂的外界环境,我们自身修养究竟要高到哪里,才能保证不被这个大染缸染成黑色?
也许“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最终只落得“同予者何人”。

 


https://m.sciencenet.cn/blog-471010-373347.html

上一篇:干掉一个肖传国,下一个是谁?
下一篇:悼念同级校友

1 杨华磊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9: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