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荒牛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gjszy 垦荒不止,求真务实

博文

“知青精神”——《红色年代》评论摘录(三)

已有 3557 次阅读 2015-3-24 10:28 |个人分类:往事如烟|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知青, 北大荒, 知青精神, 张晓虎

[本博按语]《红色年代》知青丛书第一本《上山下乡红宝书》的封面上写道:“知青是一部史诗,演绎着人间的悲欢离合,这酸甜苦辣,是黑与红掺杂的况味。”


陆祎冰:知青命运交响曲(2014-12-10 09:52:26)

来源:创业人家_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a2cd2ae70102val8.html

由张晓虎主编的原黑龙江兵团(6师61团为主的)知青回忆录正式出版了。这部三卷本的知青回忆录,真实地记录涵盖了当年生活在黑龙江兵团的知青的方方面面,让人耳目一新的编辑使知青回忆录达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该书的出版是张晓虎先生知青研究的新成果,是61团知青对文革期间上山下乡运动反思的最新成果。值得庆贺!

从城市下乡,再由乡下返城,看似一个平面的、封闭的圆圈,起点和终点混杂在一起是这段历史让人困惑之处。如果没有坐标,这个圆的意义无从谈起。本书收入的100多位作者以自身经历,努力地为这个圆建起了历史背景、环境条件、个人变化的三维坐标,把这个圆固定在建起的三维坐标体系内呈立体状地展现。看似平面的、封闭的圆圈实际上是一段在这个三维坐标空间内的一段螺旋线,该螺旋线有一些明显的拐点,在这些拐点上能看见一些似曾相识的东西,但又能看见明显不同于以往的东西。下乡时离开的城市和从农村返回到的城市,不再是同一个城市了;下乡时的学生和返城时的知青也不是同一个人了。脱下学生装,穿上粗布衣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学生装和粗布衣互相交错的出现在知青的身上。在现实社会中两种有缺陷的思维方式看这段螺旋线,其一是:只看见了模模糊糊的一些片段,没有看清总画面,对细节不甚了了;其二是:看到了很多细节,但对各细节间的联系没有看到。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过这样一句话:“不可能两次进入同一条河流”。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两篇文章中说到赫拉克利特时写下内容完全相同的一段话:“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失。但是,这种观点虽然正确地把握了现象的总画面的一般性质,却不足以说明构成这幅总画面的各个细节;而我们要是不知道这些细节,就看不清总画面。为了认识这些细节,我们不得不把它们从自然的或历史的联系中抽出来,从它们的特性、它们的特殊原因和结果等等方面来逐个地加以研究。”关于什么是形而上学,恩格斯说得很清楚:“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因此就不是把它们看做运动的东西,而是看做静止的东西;不是看做本质上变化着的东西,而是看做永恒不变的东西;不是看做活的东西,而是看做死的东西。这种考察事物的方法被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中移到哲学中以后,就造成了最近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各个侧面反映上山下乡的细节,每个细节又都反映了在总画面中相互联系是本书的特点。

不列外的是,知青上山下乡历史中也是有各种各样的事情,持有不同的学说和研究方法的不同,会得出很多结论来。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文中指出:“社会生活现象极端复杂,随时都可以找到任何数量的例子或个别材料来证实任何一个论点”。谬论和戏说也随之产生。钱穆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近人治学,都知注重材料与方法。但做学问,当知先应有一番意义,意义不同,则所采用之材料与其运用材料之方法,亦将随而不同。即如历史,材料无穷,若使治史者没有先决定一番意义,专一注重在方法上,专用一套方法来驾驭此无穷之材料,将使历史研究漫无止境,而更无意义可言。黄茅白苇,一望皆是,虽是材料不同,而实使人不免有陈陈相因之感。”恩格斯评说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时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在这里意义一词和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假说一词含义相同,一项研究中假说是最具分量的。充分关注和反映知青当年的吃、喝、住、穿的状况,从知青的吃、喝、住、穿的状况背后去审视当年的政治等社会现象,立现了本书所有的意义与众不同。

1968-1973的几年是知青记忆最深刻的阶段。这个年月阶段是变化最多的,也是知青发展中拐点最多的阶段。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批接纳知青最高峰的几年就是这个阶段,61团职工组成以知青为主。了解当年的兵团基本情况对理解本书知青的回忆是有帮助的。(见表)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基本情况统计表 (1968-1973)

 项目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耕地面积(万亩)

1384.9

1465.4

1629.7

1748.6

1861.4

1867.1

粮豆播种面积(万亩)

1230.4

1275.9

1357.9

1489.9

1573.4

1459.3

粮豆平均亩产(斤)

217

158

198

180.8

154.1

128.6

粮豆总产(亿斤)

26.68

2013

26.88

26.93

24.24

18.77

上交粮豆(亿斤)

15.52

10.25

12.99

10.49

8.46

4.73

工农业总产值(万元)

47209.5

46612.1

61198.3

61099.1

63747

60618.7

  其中:农业产值(万元)

33543.7

31849.7

42050.7

41887

40679

34761.8

       工业产值(万元)

13665.8

14762.4

19147.6

19212.1

23068

25856.9

职工总数(万人)

39.1

53.7

58.1

60.7

59.5

59

工资总额(万元)

16850.9

23791.4

25506.6

26191.5

27039

26979

经营盈亏(万元)

+1347

-13478

-1542

-8311

-10674

-19750

农用拖拉机(台)

5876

5911

7285

8268

8361

8746

国家投资(万元)

6356.7

10467.1

13166.9

12667.2

14137

19023

资料来源:《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经济发展史》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到,耕地面积和国家投资的迅速增加,但企业经营水平却逐年下降,亏损情况逐年加剧。1967年是原东北农垦总局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当年,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粮豆平均单产242斤,经营盈利8700余万元。1968年仅东北农垦总局就移交给兵团各项积累1.3亿元。1973年兵团亏损将近2亿,所有农业生产团几乎全部都经营亏损(54团盈利317.5万元、854、8510略有盈利)。

在一个注了水的水池子里,塞子没有拔出时,看不到地球自转引起的水流旋转方向。如果用一根棍子去搅合,搅合的方向恰与地球自转引起的水流方向相反,无论搅合的劲道有多粗,只要一拔起塞子,水流顿时就会逆转。文革就好比那根棍子,上山下乡运动就是那个塞子,塞子被拔起时就注定了搅合棍子的人是多么徒劳了。上山下乡运动是文革的伴随物,知青就势必是文革的掘墓人了。有两个基本矛盾的运动最终会导致上山下乡运动的终结。矛盾之一是:农业是社会化大生产,应该是资金和技术的集约化经营,粗放经营是农业的死扣,农业生产的本质决定它不是劳动力密集型的行业;矛盾之二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不是相反。除非你不想好好的生活。企业的生产不景气,社会的生活物资供应极为短缺,知青及其父母经济负担很重。须知那时大城市的居民日用品都是定额凭票供给的。

在天然秉赋相同的情况下,黑龙江垦区在1994年粮豆总产82亿斤的基础上,经过三年到1997年粮豆总产达到170亿斤,在粮豆总产这个指标上,三年时间就再造了一个垦区。1993年全国的粮食总产9300亿斤,1997年全国粮食总产9800亿斤,增长了500亿斤,其中80多亿斤是由黑龙江垦区增长的,占全国增量的六分之一。1998年黑龙江垦区在遭受大灾的情况下,粮豆总产比1997年增长3亿多斤。(资料来源:1997年黑龙江农垦总局农业工作会议资料汇编)

不难看出,阻碍经济发展的“桎梏”是当年开展的文革运动,破除这个“桎梏”是历史的必然。鲁迅先生曾这样定义过悲剧概念,“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教育(接受教育)应该是人生最有价值的东西之一,曾参与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到成为悲剧中的主人公去打破桎梏是知青历史的总画面,具体到每个知青,下乡的动因有各种各样,但打破这个桎梏、求得自身解放这个想法是一致的这是一个伟大的觉醒,历史意义极其深远。时势造就了英雄,英雄引领时势走向成功。我们感恩于英雄是完全应该的,但如果忘记了感恩时势就不应该了,没有时势造就,英雄是不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的,这是常识。“毫无疑问,伦敦东头(引者注:指工人阶级)的活动家们犯了一系列大错误;但是他们的前辈也干过同样的事,而那些瞧不起他们的空论社会主义者现在还在干同样的事。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虽然过去和现在他们犯过各种各样的错误,而且将来还会犯错误,但是伦敦东头的觉醒仍然是本世纪末最伟大最有成果的事件之一。”(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这段话用在知青身上也非常合适,可以这样说,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知青的返城风潮把中国推进到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在这三卷本的知青回忆录中,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老知青们在这场决定命运的抗争中“失去的只是锁链”,尽管代价极为惨痛,但为有人生中参与了这场抗争而感到无憾!现在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下乡过程中战友的情谊、对土地的深情等是不会和失去的锁链一起失去的。民国离我们远去,中山装却保留了下来。有位荒友说:“俺们是什么,山上的大树野地的烈火,青松翠柏小白杨”。把知青是民族的脊梁涅槃的凤凰,永恒的青春盎然的生机都说到了。

[发评论]

红桦林:(2014-12-10  10:35 0)

看来真有人研究这本书了。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从马列主义高度,来研究这本书,来研究知青运动。如果这本书真起了这个作用,那真是我们没想到的。那我们的心血,我们的等待都没白费。

王笑微:(2014-12-10  11:42)

能这样深入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这套书可喜可贺,可圈可点。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有位荒友说:‘俺们是什么,山上的大树野地的烈火,青松翠柏小白杨’。把知青是民族的脊梁涅槃的凤凰,永恒的青春盎然的生机都说到了。”我记得那是田小波师妹说过的话,再加上“民族的脊梁涅槃的凤凰”那就又升华了。  

温爽719:(2014-12-10  11:54 0)

从经济的角度分析,一目了然!

张晓虎:(2014-12-10  12:280)

读了三遍,意犹未尽。对这套知青草根的故事集,我的本意就不在故事的本身,而在诸多故事的张力,评论者看得极为清楚。稍后,我会写几句对评论的评论,谢谢评论作者,谢谢!

快乐平常2006(2014-12-11  10:33)

文章太理论了,不知看懂没,发几点感悟:

1.起点与终点,看似是一个平面封闭的圆,实则是一段螺旋向上的曲线,人的意识在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与命运的抗争中觉醒。

2.统计数据告诉我们一些重要的事实,几十万知青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对于自我价值追求的觉醒与这片土地的觉醒是同步的,北大荒经济真正的起飞是在几十万知青离开之后,是邓小平全面否定文化大革命,实行改革开放路线的成果。

3.在上山下乡的日子里,我们付出了得到了也失去了,“凤凰涅槃”,1600万知青燃烧自己成就了中国的一份改革大业。知青,应当载入史册!

洪源:(2014-12-11  21:50)

知青历史载入史册是必然的,相比较于之前的各种研究历史的史料,知青历史最大的特点应当都是由亲历者亲笔书写,而这些亲历者返城后其中不乏佼佼者、更有许多人上大学、读夜大、读函授,成为名符其实的即有实践经验又有知识的人,由这样的人写的回忆文章不仅仅是回忆,也许还会有些思考、或反思。这样写就的历史其真实性、可靠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全面性还有欠缺,应当还有农场领导、老职工以及他们的子女眼里的知青,还没有太多的第一手资料。所幸的是,我团编撰的《创业情怀》,是一本知青与农场合作的回忆录,将会部分的弥补这一缺憾。

(未完待续)



https://m.sciencenet.cn/blog-473911-876828.html

上一篇:“知青精神”——《红色年代》评论摘录(二)
下一篇:授课预告:技术转移相关法律及实务

2 许培扬 jxg912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3: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