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中国生态六讲》连载之二十二:跑马圈水的水电开发

已有 3371 次阅读 2016-12-28 17:31 |个人分类:环保呐喊|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连载, 水电开发, 环评, 中国生态六讲

《中国生态六讲》连载之二十二

跑马圈水”的水电开发

蒋高明

本文载《中国生态六讲》,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2016

可有可无的水电环评

由于全世界的企业扎堆中国,需要大量的电力,又由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开始要过英美人那样的日子,衣食住行,无时无刻不需要电,城市早就成了不夜城,在广大农村,农民们也已告别了秸秆烧火做饭的时代,电饭锅、电磁炉已进入寻常百姓家,空调、冰箱、洗衣机也不再是稀罕物。因此,中国发多少电都不够用。

 其实,中国钢铁、电力、煤炭、焦炭等行业都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而目前的GDP增长又主要靠这些行业拉动。我们现在的经济格局是利用明天的产能,来消化今天的过剩产能。中国西南山区水电开发“发烧不止”,其理由依然是:中国缺少电力。

 2009年,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实施后,四川、云南等地,已规划或正在规划的水电项目,施工进度明显提速,甚至有些水电项目尚没通过国家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简称环评),或根本就没进行环评,也开始动工了。在水电站工地,施工车辆来回穿梭,尘土飞扬。有些匆忙开工的水电项目不但没有通过环评,就连基本的施工防护措施都没有,也没有监理部门介入。尽管水电部门对外界声称施工是为项目前期论证做准备的,但工人们干的却是修建施工公路、建引水洞以及坝肩等实质性水电工程。由于没有采取防范措施,工程渣土直排金沙江,造成干热河谷生态系统破坏。更为严重的是,水电站调洪水库是建在程海冰川断裂带上,所在的位置为脆弱山体,地质构造差,易发生山体滑坡或泥石流,并有地震隐患。

 最早引起关注的虎跳峡水电站,有关方面曾放弃过“一库八级”计划,可几年后,该工程又在新经济形势下上马了。为回避公众质疑,他们将“虎跳峡水电站”更名为 “龙盘水电站”,工程内容换汤不换药。我们前去调查时,他们正在进行勘探洞、“三通一平”(通电、通路、通水、平整土地)工程建设。如果库区坝址选在龙盘,将迫使金沙江上游10万人移民,造成20万亩耕地淹没。这个静态投资400亿的巨大水电工程,对中央制定的18亿亩耕地红线造成了直接冲击。该水电工程环境影响是如何评价的?似乎没有人关心。        

水电开发中处在弱势位置的是土壤、植被和河流等自然资源,以及世世代代生活于此的少数民族同胞。虽然当地居民愿意为了国家建设牺牲个人利益,但是,他们唯一的要求是能够生存下去。然而,大型水电工程将会改变他们的命运。在云南省丽江市石鼓镇(红军长征路上的重要渡口)、香格里拉县车轴村,从纳西族农民的住房和实际生活水平看,他们已提前达到小康水平,然而,水电开发不但不会使他们的生活水平更上一层楼,还可能导致他们重返贫困。我们与农民直接交流后得知,他们当中大部分人表示不愿意搬迁。既然是利国利民的项目,为什么不经过公开环评呢?

 水电能源开发要付出重大的环境与社会代价,“河流改湖”后会淹没大量耕地,并破坏自然生态系统;施工中大量泥沙物质会直排江中,对下游水利工程产生危害;“移民后靠”会加重人地矛盾,建坝和拆坝均会对局环境和上下游环境造成危害;淹没的天然植被、农田、土壤等将会向环境中释放更多的温室气体(甲烷), 因此,即使不考虑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等软的要素,水电开发造成的环境破坏也会让“水电是清洁能源”的说法大打折扣。但是,目前的形势非常严峻,在西南几省,一切都要为水电让路。在这种形势下,环评就成了最为边缘化的摆设,地方政府和业主是将环评作为水电开发的必然成本对待的;在他们心中,水电环评只是工程的一部分,走过场而已。他们很清楚:尚没有哪一个水电工程因环评下马。

鱼儿要为水电让道

 水电在我国的确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众所周知,西南地区集中了中国75%的水能资源,因此,中国水电开发大军们集结于这些地区,形成了“跑马圈水”“遍地开花”和干支流“齐头并进”的现象。西南地区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态保护压力最大、地质灾害最为频繁的地区。可是,由于对水能变“油”的认知,使得中国的江河越来越多地被开发,被截流。河流也从此不再是河流,旱时河里没有了水,鱼没有了家;涝时则洪水泛滥,直接威胁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面对水电的无序开发,上至国家总理,环境保护部,下到沿江的百姓,官员、学者、媒体和民间环保组织,都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人们越来越看到无序开发水电带来的问题,越来越看到,江河除了我们人类以外,还有其他生灵;越来越看到地质灾害频发的峡谷开发必须要慎重,慎重,再慎重;也越来越看到,没有信息公开和环境影响评价的工程给大自然,给移民兄弟,给社会带来的困扰。

 2004年,中科院及部分高校进行的怒江水电环评研究结果表明:怒江梯级开发将造成天然河流渠道化、水库化,最终影响到这里的生物多样性和世界遗产保护。怒江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有48种鱼类,其中4种是怒江特有的珍稀濒危鱼类,裂腹鱼等更是世界级的珍稀鱼类;怒江是三江并流的世界自然遗产地。这里山高谷深,耕地资源极端匮乏,一旦筑坝,数万移民的出路和起码的生活保障令人担忧;怒江州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2%,多种宗教和谐共处,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一旦大规模搬迁,文化多样性的损失将在所难免;同时,由于这里属于地震、滑坡和泥石流多发地带,众多高坝的建设也必然引发对建坝的安全性和经济合理性的疑虑。

  但这样的研究结果受到了水电狂热分子的冷嘲热讽,他们认为保护几条鱼而停止水电建设得不偿失。在云南省的压力下,昆明来的植物专家都转了方向,他们也认为,十三级怒江大坝不会影响濒危植物野生稻的生存,可在怒江搞水电开发。这个争议一直搁置到今天,水电人认为是“反坝”专家和媒体记者影响了水电开发,是对怒江人犯罪。至于那些鱼,他们的解释是,在水电规划中已经考虑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要求,水库大坝高程不超过1950米,因此水电建设本身对森林生态系统和珍惜陆生动植物的影响很小,不会导致物种灭绝;同时规划河段内无长距离洄游鱼类,水电开发不会阻断鱼类的生命周期循环,不会导致怒江鱼类的灭绝。

上述轻描淡写的承诺,能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我们拭目以待。鱼类不是人类,它们沿着固定的线路洄游,会按照人们设计的“管道”洄游吗?况且,鱼类再有本事,也跳不上千米的水坝。三峡大坝修建后,长江白鱀豚已“功能性”灭绝(其实就是该物种已经消失)。




https://m.sciencenet.cn/blog-475-1023922.html

上一篇:谈谈虫害防治中的杀虫剂与生态防治
下一篇:《中国生态六讲》连载之二十四:河流的自我净化功能

1 胡想顺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08: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