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中国生态六讲》连载之三十九:抢救乡村湿地

已有 2981 次阅读 2017-5-14 05:39 |个人分类:环保呐喊|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生物多样性, 环境污染, 乡村湿地

《中国生态六讲》连载之三十九

抢救乡村湿地

蒋高明

本文载《中国生态六讲》,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2016




2008年春节期间,从我的家乡沂蒙山区农村传来一个好消息:为解决农田灌溉难题,市政府专门下拨5万元经费打井。地点选在当年的涝洼地上,那里曾经是一片湿地,上世纪60年代末还种植过水稻。然而遗憾的是,专业打井队从4月份动工,向下钻了200米后,依然不见水的影子,一个月后,不得不以失败告终。

曾经的涝洼地,而且常年土壤湿润的地方打不出水来,乡亲们大惑不解。原因到底在哪里?这得从上世纪80年代初说起。土地联产承包后,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以前敲钟下地总有也干不完的活,现在分地后,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庄稼活很快就不够干了,土地遂显紧缺,那些涝洼地就成了农民待垦的荒地了。他们深挖排水沟,并从远处运来沙土堵住泉眼,再垫上厚厚的土,湿地变干了,村子里多出了几十亩耕地。这个消息不胫而走,周围村庄纷纷仿效。仅仅几年工夫,村子里的大小池塘蒸发了,季节沟渠也被整平了,河道两边的天然植被也被砍光了,就连几百年保留下来的坟地也被平整成了耕地。总之,村里能够存点水的地方都被整成了平地,在城镇周围的土地则被沥青水泥封闭了。乡村土地多了,但湿地消失了,干旱的天数多了,连地下水也打不出来了。

在全国范围内,乡村湿地的消失更加触目惊心。在北方,河北省过去50年来湿地消失了90%,即便侥幸存留的湿地,八成以上也变成了污水排泄场所;陕西关中一带30多个县,几十年来消失上万个池塘。在南方,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水域面积从最高4000平方公里减少到不足50平方公里。因湿地消失,干旱几度由北方转移到鱼米之乡的江南。2007年,鄱阳湖大旱,湖畔城市上千万人遭受饮水危机。干旱、半干旱区湿地状况更不容乐观。内蒙古阿拉善盟,由于上游地区大量使用黑河水资源,进入绿洲的水量由9亿立方米减少到现在的不足2亿立方米,致使东西居延海干枯,几百处湖泊消失。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因上游大量开荒造田,造成下游350公里的河道断流,罗布泊、台特马湖已干枯沦为沙漠。

关于乡村湿地的消失,很多人非常轻易地归因为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降水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对湿地造成了影响,尤其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但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乡村湿地消失也不应忽视,在大部分地区,湿地消失的诱因中,人祸甚于天灾,主要表现在:

第一,围湖造田、围海造田、填塘造田,直接将湿地改造成旱地。由于土地紧缺,分布在乡村的各类湿地(池塘、滩涂、湖畔)就成了攫取的对象。1958大跃进期间,湖南省对洞庭湖实施围湖造田,大批农民迁到湖区,建立了许多大坝,围堵湖水,将历史上的八百里洞庭湖变成三百里洞庭湖。有千湖之省之称的湖北省,围湖造田使湖泊不断减少,萎缩后的湖泊已基本丧失了调蓄功能,水旱灾害面积逐年增长,由上50年代平均每年46万多公顷增加到80年代的170多万公顷。在海滨地区,由于土地资源更加紧缺,人们围海造田的热情至今不减,上海、浙江、厦门等地纷纷出台政策,向大海要土地。江苏省盐城市原有582公里长的海岸滩涂湿地,目前只给丹顶鹤等野生动物留下了尚不足50公里海岸线的核心区,其余全部人为开发。原来一望无际的滩涂湿地,现被各种化工厂、造纸厂、养殖场、晒盐场所占据。一些被江南淘汰的化工、印染、造纸企业纷纷抢滩江北滩涂湿地,给这里的自然生态造成了致命打击。

第二,水库截断了上游来水,造成下游湿地萎缩甚至消失。中国是世界上建设水库最多的国家,截至2006年底,中国有水库85874座。上游建立水库后,下游水源则被迫切断,只有上游不需要水时才考虑放水。这样,以自然河流为重要水源补充的下游湿地就面临干枯威胁,那些干旱半干旱区的湿地受害更严重。在甘肃石羊河上游,在8条支流上修建了10座水库,导致下游的民勤县用水极度紧张,民勤将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传言不胫而走。

第三,建造大型水坝加剧了下游湿地萎缩。中国建造大型水坝高达2.2万个,占全世界大型水坝总数的45%,也为世界之最。尽管针对大型水坝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尚存在各种争议,但是,上游建立大型水坝后,由于打乱了上下游水流平衡,下游湿地锐减却是不争的事实。黄河小浪底水库运行后,下游河床下切,同流量水位降低,造成湿地面积减少,其中开封以上河段浅滩、嫩滩、低滩湿地消失明显。同时期遥感数据显示,1997年黄河下游自然湿地面积为724.3 平方公里,2003年减少到651.6平方公里。长江三峡大坝建成后,下游水位降低,与湖面形成较大落差,湖内的水直接流到长江里去了。20067~8月份,长江上游部分地区出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旱情。

第四,超采地下水,造成湿地消失。由于干旱、上游水库截流、水污染,地表水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的生存需求,在水资源利用上,人类将目光盯上了几百米甚至几千米以下的地质水。目前,海河流域地下水超采面积近9万平方公里,占平原面积的70%。同时,由于过度开发以地下水为主的水资源,湿地迅速消失。地处九河下梢的天津市,当年湿地面积占总面积的40%,如今湿地仅占7%华北明珠白洋淀,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7次干淀,时间最长的一次达5年之久。另外,过量开采深层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天津市区最大沉降已达3米左右,其中塘沽区已有8平方公里沉降到海平面以下。

第五,严重的水污染造成湿地报废。湿地具有一定的水污染净化能力,但是,湿地的这种功能是有限度的,污染排放超过其环境容量就会对湿地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我国7大水系均遭受了来自工业废水的污染,其严重程度依次为: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和长江。山东省境内的小清河曾因水质清澈而得其美名,如今这条河流因污染成了名副其实的小黑河。仅在小清河的济南段,就分布有排污口110个,有8家重点企业直接向河内排放工业废水。为了逃避排污责任,某著名造纸企业竟发明了在50公里外另辟污径的做法。其厂区风景如画,然而,50公里外的小清河水成了酱油水,臭气冲天。

湿地被誉地球之肾,湿地萎缩大大降低了其调节气候、调蓄洪水、净化水体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旱涝灾害,同时导致野生动植物丧生家园。中国乡村湿地消失已经演变成为巨大的生态灾难,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乡村生态环境的退化。抢救乡村湿地,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




https://m.sciencenet.cn/blog-475-1054805.html

上一篇:《中国生态六讲》连载之三十八:还有多少沙子要卖?
下一篇:《中国生态六讲》连载之四十:“围海造田”当慎行

1 罗祥存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09: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