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为什么说自然力是不可抗拒的

已有 4256 次阅读 2018-8-22 09:24 |个人分类:自然与社会|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自然力, 生态平衡, 破坏, 不可抗拒

 

为什么说自然力是不可抗拒的

蒋高明

 

近日,受“温比亚”减弱后低压和冷空气共同影响,山东半岛东部、辽宁中东部、吉林东部、黑龙江东南部、甘肃中部、宁夏北部等地出现了大到暴雨,局地出现了 250300毫米特大暴雨;渤海、渤海海峡、黄海北部海域、黄海中部偏西海域出现了阵风1112级大风;黄海中部偏东海域出现910级阵风。这些异常天气出现,对居民生活和生产出现了严重的破坏作用。

 

上面提到的气象异常就是自然能量部分释放的一些普通例证。自然力就是大自然的力量,这些力其实也是一种能量,平时不爆发时就像太平洋的波浪一样温柔可爱,一旦当自然的力量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瞬间释放出来,表现为台风、飓风、雪蹦、地震、山火、海啸、沙尘暴、泥石流、倒春寒、瘟疫传播等等。这些自然力,我们平时都能感觉到。

 

自然力也有其表现温柔的一面,如一片荒地长满了草,如果水热条件满足还会生长出森林;或者一具动物尸体最终消失在环境中,仅剩下不能白骨(随着时间延长,这些白骨也会风化还原到土壤中)。前者就是植物群落学通常提到的演替现象,后者则是生态系统中的元素循环现象。动植物死亡后,其体内含有的碳、氮、硫、磷等元素,会通过食腐动物和微生物的作用,重新还原到自然界,供其它生命延续继续使用。生命死亡了,大分子分解了,但原子还是活跃的。

 

大自然中的能量其实都是来自太阳能,陆地表面的气候破坏力是地球表面温度变化的结果,温度波动的能量是太阳能;地震与或海底地震引发的海啸能量来自地球内部,有一种说法其能量也最初来自太阳。地球原是炽热的星球,经历了几十亿年的冷却,表层冷却了,地心还是炽热的。

 

人类祖先是非常惧怕自然力的,他们出门狩猎或出海打鱼都要祈求老天爷给他们一个平安的机会,保佑他们平安获得食物。在长达几十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没有改变自然的能力,即使在一万年新石器时代以后,从石器、骨器,到陶器,到青铜器,直到铁器出现,也是与自然和谐为主,一个蝗灾爆发人类都没有办法,皇帝只好检讨自己做错了什么。工业革命以来,尤其人类发明了原子弹、氢弹,乃至目前发现了遗传密码,人类宣布能够改造生命或创造生命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高度的紧张。突出表现在全球气温升高、南北极冰川融化、山火爆发频繁、瘟疫爆发,乃至地震诱发的海啸直接吞噬了岸边别墅里的居民。

 

人破坏力逐渐积累起来,便会造成巨大的的破化力,这一点也是能够理解的。我们知道自然界尤其生物圈里的生命原本是生存有序的,物种都有生存繁衍的基本权利,物种之间是平衡的,有食肉动物,也有食草动物,有猎杀,也有共生,地球上丰富的物种是在漫长的生物圈进化中逐步形成今天的格局的。遗憾的人,人类的出现,尤其现代科学武装下的现代人类,正在加剧地球的不可持续,导致物种出现了第六次大灭绝。前五次是自然力直接引发的灭绝,而这一次却是人类主导的物种灭绝。

 

为什么自然力是不可抗拒的,因为其能量巨大,人类在自然面前即使拥有了现代工具也其力量也是非常藐小的,如地震爆发的时候,人们可能来不及反应就被出现了房倒屋塌,乃至地陷;火山直接吞噬周边所有的生命乃至建筑;森林山火爆发的时候,燃烧释放了大量的能量将湿润的树木烤干,加大了可燃物,燃烧迅速消耗了宝贵的氧气,人类来不及逃避就会窒息;瘟疫爆发的时候,人类的免疫系统可能来不及启动或者应对不了那么多的外来入侵敌人,并通过互相传染而导致人口的迅速减员。自然力的巨大破坏性,经常会用于战争,《三国演义》描述的火烧连营、火山赤壁、水淹七军都是借助的自然破坏力。

 

面对强大的自然力,人类是不是就无所作为呢?显然不是,而是人类要尊重自然的规律,了解自然,掌握自然规模,从而适应自然,顺应自然,尽量减少损失。如在地震带上建造房屋就要考虑抗震性能;在洪水泛滥或泥石流容易发生的地方,就要考虑给水让道,而不能将房子建在河床附近;种植果树、蔬菜或庄稼,就要考虑可能的异常天气如倒春寒,品质不能太单一;沿海种植要考虑台风的破坏力;为防止气候变暖,就要从现在开始减少化石能源使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避免南北极冰川融化后的自然破坏力发生,等等。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屡次挑战大自然,但都屡次遭到了失败,直到出现了环境污染、气候变暖、臭氧洞消失、物种灭绝、沙尘暴、泥石流、海啸、瘟疫、重大疾病暴发、两次世界大战、局部战争不断、两级分化等众多环境与社会问题,其实这些都是人类挑战自然付出的沉痛代价。人类是与自然继续对抗下去直到被自然抛弃?还是保持与自然和谐相处,而继续将文明繁衍下去?这是摆在人类面前生死存亡的两个关键问题。




https://m.sciencenet.cn/blog-475-1130484.html

上一篇:挽救乡村生物多样性刻不容缓
下一篇:农产品滞销事件连续上演十年症结在哪里?

3 刁承泰 罗祥存 ljx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9: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