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印度乡村之印象

已有 8373 次阅读 2009-11-30 23:44 |个人分类:海外见闻|系统分类:海外观察|关键词:学者| 印度, 乡村, 生态环境, 干旱区农业, 和谐生态

蒋高明 

本文文字部分于2009年11月30日发表于《第一财经日报》   

        最近,笔者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大学共同举办的国际会议,第二次来到印度。去年12月,笔者是在印度喜马拉雅南麓的苏兰(Solan)度过的。两次印度之行,增加了笔者对我们这个西部邻国的了解。今年的会议主题是“干旱区可持续农业与人类福祉”。会议期间,印度科学家带我们进入了印度的乡村,我有幸深入印度农村,近距离体会他们的农业和乡村生活方式。
  
  我们开会的城市叫焦德普尔(Jadhpur),位于印度西部干旱区,与巴基斯坦接壤。这个城市有人口97万人,面积29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达3.34万人,这在干旱区城市中人口密度是很大的。常年平均温度30度,降雨量319mm,属典型的热带荒漠类型。即使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下,印度人找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方式。在这里,人与自然达到了最完美的结合。
  
  汽车在印度的郊野上行驶,一望无际的是辽阔的荒野和农田,很少见到冒浓烟的工厂。农田和公路之间有10-30米宽的隔离带,自由生长着一些本地灌木和乔木。在一些未开垦的土地上,保留很好的荒漠植被,野生动物出没其中。即使开辟为农田,也是靠天吃饭,这样就有效地保护了地下水资源。在农村,人畜用水也靠收集雨水。因为热带干旱区蒸发量更大,如用地下水浇灌,则很快会使土地盐渍化。尽管抽提地下水浇灌可带来更高的农业回报,但是印度政府为保证资源可持续利用,并不鼓励这种“杀鸡取卵”的做法。
  
  印度几乎很少有高速公路,60公里的路程要行驶2个小时。公路是修建在荒漠上的简易公路,随地势变化,不断穿越村庄、农田和荒漠,给人以亲近自然的感觉。一路上见到许多野生动物,还有许多大树,仿佛来到了非洲。在热带干旱区,树木能够长成大树,有些能成为树林,真是大自然的奇迹。在农庄,一些树木的枝条和叶片被砍下来喂牛。树木作为饲料,在印度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城市里有很多垃圾,尤其白色污染严重。但乡村整体感觉比城市干净,几乎没有什么环境污染,也安静得多。在乡村较少看到垃圾,概因为印度农业多采取传统的耕作模式有关,有机肥和能够利用的生活废弃物大都还到了农田里。农民生活较简朴,除了一些常用生活用品,没有太多的奢侈品,产生的垃圾很少。
  
  印度的人口几乎与中国持平了(现在印度有12亿人),但总土地面积却是中国的三分之一,人口密度远比我们大。尽管印度是世界上耕地面积排名第一的国家 (约1.6亿公顷),但其农业以靠天吃饭为主。农民为什么很少使用化肥?我问同行的印度科学家,他们告诉我化肥太贵了,农民舍不得买。在这个国家秸秆不在地里燃烧,几乎全部用来喂了牲口,在饲料缺少的季节,树枝也被砍伐下来喂牛。印度耕地生产力低,但他们几乎不需要进口粮食,这个成就是怎么取得的呢?根据笔者观察,可能的原因有:一是秸秆不燃烧,变成了动物的肉和奶,印度是世界上拥有牲畜最多的国家;二是近一半的人口吃素,节省了许多粮食;三是很少有人饮酒、抽烟,这样又节省了很多用造酒的粮食和生产烟草的耕地;四是他们的生活非常简朴,大部分农民没有太多的奢求,这样也节省了粮食,保护了生态环境。
  
  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印度的动物之多。牛几乎是城市与村庄都能够看到的大型动物,概与这个民族对牛崇拜有关。除牛外,骆驼、马、毛驴、羊、鹿、狗、孔雀、鸽子都非常常见。对于自由飞翔各种野鸟,印度农民从不去捕杀他们,而是任其自生自灭。牛就在大街上过夜,走到那里就是那里,它们知道回自己的家。有没有人偷窃牛呢?当我问印度教授这样傻的问题时,自己都觉得脸红。印度人非常诚实,很少有人偷窃,印度教授对我说。
  
  印度人脸上写着平和,在街上很少见到吵架的,大多是人默默地走来,很少张扬。非常奇怪的是,印度乡村的狗见了生人也不狂吠,就像没有看见生人来一样。大概是人与动物长期适应了这种平和环境的缘故。即使相对贫穷的人家,也不失浪漫情调,充满了对新生活的渴望。出租车、拖拉机、汽车上都印着精美的传统图案。印度民族能歌善舞,是个天生爱歌舞的民族。有一次会务组安排招待我们印度乡村歌舞,来表演的家庭乐团,竟然到过36个国家巡回演出。印度保留很多古老的建筑,在破烂的乡村会有18世纪宫殿出现,令你不得不对这个古老的国度肃然起敬。
  
  印度的和谐还表现在穷人与富人,人与动物,大树与小树之间相安无事。富人区富丽堂皇,但街上就有露宿街头的穷人。印度是一个非常讲究实际的国家。在焦德普尔,出租车竟然是三轮车,车装饰有精美的图案。马车,骆驼车,毛驴车,牛车,自行车,摩托车,三轮车、汽车、火车穿越城乡,几个世纪以来的交通工具都在城乡道路充分展示出来。
  
  印度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气候变化都将严重影响印度未来的农业,他们也正在积极寻找应对的办法。印度使用较少的自然资源获得了较充足的食物,并保持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护了生态环境,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图1 印度干旱区保留较好的自然植被



图2 走进印度农庄



图3 印度的农民。长者最受尊重,是有人让座的。小伙子是来自UNESCO的美国人



图4 干旱区靠天吃饭的农田



图4 农家院一角



图5 农家院及其简易的茅屋,这样结构的房子存在了几千年或上万年了



图6 印度城乡中的牛“最牛”,昂首挺立,人及车等都需要让行



图7 街头露宿的狗。奇怪的是,印度的狗见生人不叫



图8  乡村中的宫殿,是18世纪的产物



游记
https://m.sciencenet.cn/blog-475-275199.html

上一篇:中国公民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立场(中英文)发布
下一篇:八股文与SCI文

7 武夷山 梁建华 杨秀海 蔣勁松 李学宽 侯成亚 鲍海飞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0: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