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德国驻华大使馆官员考察弘毅生态农场

已有 9108 次阅读 2010-10-17 12:33 |个人分类:环保呐喊|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弘毅生态农场, 考察, 生物质能, 中德合作, 德国大使馆

吴光磊 蒋高明

        10月15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华大使馆发展顾问、二等秘书Dirk Steffes-enn、德国亚琛大学Mario Lucas博士,德国、芬兰、荷兰等七国国际教师Huhay Lucas 及其夫人Malia Lucas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蒋高明研究员、郑延海副研究员、泰安市科技局李宗奉博士、平邑县农业局副局长孟祥义、平邑县卞桥镇人大主席林清华、平邑县卞桥镇副镇长刘文玄、卞桥镇蒋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周京林等人的陪同下到弘毅生态农场参观指导工作。

        弘毅生态农场名誉顾问蒋高明教授对Steffes-enn先生一行表示热烈欢迎,并向客人详细介绍了弘毅生态农场的生态循环理念、运作模式及发展现状;陪同客人实地参观了农场生态循环农业中的各个技术环节:秸秆青储饲料加工技术、秸秆青储饲料育肥技术、有机肥高效利用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环境友好型“禽粮互作”模式、环境友好型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清洁能源深度开发技术、种-养-肥-加工-新能源耦合技术等。

        近年来,弘毅生态农场利用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做法引起了德国大使馆的关注,大使馆资助本研究团队在弘毅生态农场所在村庄开展清洁能源深度开发利用研究。蒋家庄实验点为德国大使馆在中国青海、四川、甘肃等省份12个村级清洁能源项目点之一。项目负责人郑延海副研究员重点向Steffes-enn先生一行展示了弘毅生态农场及农户沼气、风能、太阳能利用进展情况。

        座谈会上,Steffes-enn先生对蒋高明教授的生态循环理念及取得的一系列科研成果表示敬佩,对弘毅生态农场在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循环农业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表示赞赏,并对新能源深度开发项目的进展情况深感满意。从事中国生物质能研究的德国亚申大学Mario Lucas博士参观本农场模式后指出,有机农业是当今国际农业发展的方向,中国农民应该继续发扬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大力推广生态循环农业。

        平邑县农业局副局长孟祥义向客人介绍了平邑县户用沼气发展现状,并对德国驻华大使馆将新能源深度开发项目落户在平邑表示感谢。孟局长特别指出,在蒋高明教授的积极引领、协调下,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使用沼气,并得到了政府补贴,目前蒋家庄村已经建立了130座户用沼气池,占全村村民户数的50%。德国驻华大使馆的项目更是解决了冬天沼气池产气难的问题,深受老百姓喜爱。

        平邑县卞桥镇人大主席、县人大代表林清华对德国友人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对以蒋高明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科研团队在平邑县卞桥镇境内开展科研工作表示感谢,并表示将发展有机农业作为平邑县年度人大提案,拟在平邑县重点推广。

       山东农业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吴光伟、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党委书记赵延兵、泰山学者付道林、农学院副教授宁堂原等在山东农业大学与德国友人进行了会谈。

        弘毅生态农场工作人员,在弘毅生态农场开展课题研究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生韦继光、硕士生李静,山东农业大学博士生李宗奉、吴光磊,硕士生郭立月、战丽杰战丽杰、曾祥伟、唐海龙、蒋大龙、李占、本科生刘海涛向德国客人们分别介绍了各自的研究工作。


图1 德国友人在弘毅生态农场(中间为Steffes-enn先生)



图2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郑延海博士(右一)陪同德国客人参观



图3 德国专家参观大型沼气池冬季保温措施



图4 蒋高明教授向德国客人介绍弘毅生态农场的FFE(food, fertilizer, energy)模式,该模式从秸秆养牛开始



图5 蒋高明教授向外宾介绍“禽粮互作”模式有机种植的玉米,其产量超过本地的纯化肥模式



图6 硕士生郭立月向德国客人展示他用牛粪养殖的蚯蚓



图7 中德座谈



图8 德国客人参观研究生活动室



图9  外交官、科学家、地方政府官员、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与村官的合影



https://m.sciencenet.cn/blog-475-374161.html

上一篇:“水泥丛林”里顽强的生命
下一篇:搞生态农业会饿死人吗?

7 刘钢 苗元华 蔣勁松 高建国 徐耀 周忠浩 伍松林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0: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