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弘毅生态农场年消耗千吨秸秆解决周围三个村庄焚烧难题

已有 4171 次阅读 2015-10-8 22:48 |个人分类:建言新农村|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弘毅生态农场,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秸秆利用, 秸秆焚烧

弘毅生态农场年消耗千吨秸秆解决周围三个村庄焚烧难题

蒋高明

 

禁止秸秆焚烧被称为令连续三任总理头疼的难题,如今我们已经找到了现实可操作的答案,技术路线也越来越清晰了。

 

经过连续九天的奋战,弘毅生态农场加工玉米秸秆青贮饲料今天封窖,这是弘毅生态农场继2006年成立以来,连续第10个年头加工青贮饲料,其粗饲料消耗量也从最初的几十吨到目前的1000吨以上。除了约700吨窖贮,尚有100吨以上的花生糠、小麦秸秆干储,以及200吨以上现场加工现场饲喂的玉米干秸秆饲料。

 

目前弘毅生态农场养殖肉牛数量约200头,加上怀孕母牛,明年大小牛数量近300头,其对秸秆饲料的需求在1000-1500吨之间,随着小牛的长大消耗饲料也将增加。

 

弘毅生态农场上述成功做法业已取得了下述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

 

第一,弘毅生态农场消耗的1000吨秸秆,约生产1500吨优质有机肥(鲜重),可实现在300亩地完全不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地膜基础上,实现小麦玉米周年亩吨粮,或花生400公斤,大豆200公斤以上。以玉米小麦周年计算,在现有有机价格低位计算,约获得300吨有机粮食,实现价值300万元,再加上肉牛的效益,总效益可达450万元。这些效益大部分被周边的农民所分享,是典型的变废为宝。

 

第二,牛粪还田实现的上述300亩有机耕地中,按照我们发表的科研成果,相当于停用化肥60吨,减少农药150公斤农药,可实现耕地固碳230吨二氧化碳当量,大大减少了环境污染,并实现了耕地固碳,环境效益明显。不但率先实现了国家在2020年前化肥农药零增长目标,甚至实现了化肥农药零使用目标。更关键的是,少用或停用化肥农药,用大量有机肥养地后,弘毅生态农场周边的农田出现了向健康耕地恢复的正向途径。

 

第三,上述1000吨青贮饲料约来自周围3个存在的玉米秸秆量,加上部分小麦秸秆,基本解决了这些村庄秸秆焚烧难题。实际上,弘毅生态农场收购的小麦玉米秸秆涉及周边10个村庄,为农民带来直接的经济收入约20万元,这些废弃的秸秆变成了农民口袋里的钞票,解决了政府头疼的秸秆焚烧难题,社会效益明显。

 

当前,正是各地对农民焚烧秸秆围追堵截的时候。为防止农民焚烧秸秆,制定了非常严格惩罚措施,除了罚款2000元,还有拘留15天,即使如此,由于没有给解决找到出路,白天由于政府监管严格,他们就晚上焚烧,因此制造了很大安全隐患。不久前,某地存在一农民由于晚上焚烧秸秆造成窒息,被呛死在自己农田里,年龄不到50岁,这样血的教训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起来了。

 

禁烧也成为各地政府尤其乡镇政府的“头疼大事”,除了到地头办公,还要签订各种目标责任制,如发生焚烧乡镇官员会面临罚款、停发工资甚至摘除乌纱帽等各种惩罚。

 

为鼓励秸秆利用,不少地方建立了秸秆发电站,名曰生物质电厂,然而这样的做法并没有带动农民的积极性。有一个镇做过一个实验,他们雇人将路边被农民堵住路的小麦秸秆收集运输到附件的秸秆发电厂,扣除人工费,没有一点赚头,还要白白赔进汽油费和机器折旧费,而生物发电厂获得的国家补贴是每斤秸秆0.15元。

 

通过反刍动物的肠胃处理秸秆,并由此获得大量动物蛋白、脂肪、皮革、优质有机肥和沼气能源,是现实可行的。弘毅生态农场十年科研攻关,或许为我国可持续农业提供了一个好的范本,希望有关部门在我们科技研发的基础上予以政策扶持,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下面饲料加工的图片现场拍自弘毅生态农场,详细的科研数据我们将陆续以学术论文形式在国内外发表。目前该农场的科研成果链接可参见:

 

http://www.hystnc.com/news.asp?cid=16&cname=%D1%D0%BE%BF%C2%DB%CE%C4 



 




https://m.sciencenet.cn/blog-475-926647.html

上一篇:从三年困难时期的历史教训看食物供应的极端重要性(5)
下一篇:懒人农业弊端再现:山东某村春大豆绝产

8 姬扬 王峻晔 武夷山 尤明庆 翟自洋 廖晓琳 peosim ljxm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14: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