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云南,生态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生态人 “生态驿站”备草墩和清泉,请放下行囊,稍事歇息。

博文

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协调互动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统筹

已有 3097 次阅读 2009-2-10 11:54 |个人分类:专栏3:国内生态江湖|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生态补偿, 生态特区, 环境补偿, 生态服务, 生态特区, 生态安全, 环境补偿, 生态服务, 生态特区, 生态安全

 

引用索引: http://www.sciencenet.cn/u/生态人/

题跋:享受美丽的自然,大家都要付出;越怕付出,付出越多

生态环境是潜在的资源,是未来的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就是保护生产力。生态环境的保护,是要基于整体的、系统的、综合的、全面的思想和理念,在符合生态常识的基础上迎合自然运行的规律进行的科学保护,否则只是自己一厢情愿进行的所谓保护,往往适得其反,客观上导致了好心办坏事的后果。

我国生态环境已经到了极其危险的时候,如何实现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支持是需要从战略的高度进行审视的重大问题。根据生态环境问题的特点,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角度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层面上,综合解决我国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我国西部地区,是大江大河的河源及其上游地区,这些地区是中下游地区水土资源的命脉,其生态环境的优劣,影响着下游地区生态安全和经济安全。在河源及其上游地区,有着目前最为看好的水利资源和生物资源,显示出重要的经济价值,但是,这些资源比较效益最高的还在于它的生态环境价值。如森林和其它各种植被形式具备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控制径流、防治水土流失等作用。有研究表明,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往往是直接经济价值的10倍以上。

地处大江大河上游的西南诸河上游地区,生态安全不仅仅是一个区域性的问题,而且直接影响长江、珠江下游我国黄金经济带发展,同时也影响到多条国际河流及其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进而对我国面向东南亚开放发展的外交战略产生不利影响,在更长远的时空尺度上对国家安全产生影响。如我国西南的三江并流地区、南方岩溶地区、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山原湖泊区等,地理起伏大,水土条件较差,先天生态脆弱,历来就是举世闻名的生态敏感区,稍有不慎的开发和利用就很容易导致比较严重的生态安全问题。生态恶化与经济贫困化相伴而生,恶性循环,使这些地方已经不再成为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西部大开发强调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而资源合理配置的前提条件是各种资源及其价值在市场上得到充分地实现。而西部有的区域生态环境的价值主要以环境价值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并且它的价值主要通过向中下游地区提供环境保障、减少洪涝干旱损失等形式提供的。目前这种价值往往是通过上游地区的生态破坏导致下游地区洪涝灾害的损失间接、被动体现的,并没有通过市场机制正常实现其应有的价值,从而使包括森林资源在内的生物资源的保护没有内在的动力,环境破坏和生物资源的枯竭市场根源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整治。

环境生产也是一种经济生产。“收益者补偿”原则是国际通行惯例。上游地区一旦开发利用其资源,可能引起下游生态安全得不到保障,但上游不能只保护生态环境而不发展,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在全国层面上进行统筹协调。下游的高效的经济生产和上游地区高效的生态环境生产,彼此于对方、于国家,都具有很高的比较效益,都是无法替代的。上游某些地区致力于环境生产,为下游的黄金经济带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下游地区在获得经济收益中对上游地区给予补偿;上游从下游地区的经济补偿中获得纵深保护森林资源的动力,下游地区在更好的环境条件下,以更快的速度发展经济。这是一种“双赢”,对各个地区和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既然上游在生态建设中比在下游产生的生态效益高,就应该成为国家生态建设的主体,而中下游地区在获得环境收益时,理应向上游生态、生物资源保护地区提供经济补偿,从而推动我国生态保护事业建立在真正的市场机制上,实现全国、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建议在中央政府的统一协调下,根据市场机制全面评估上游地区生物资源保护的环境价值,建立一套完整的环境价值补偿机制,通过向中下游收益地区征收一定的环境资源税(费),并返回到上游的相关保护地区,使上游在生态建设和生物资源保护的价值得到体现并在机制上得到保障,推动上游地区保护生物资源、加大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的力度,为下游黄金经济带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

应该一提的是,对于某些特殊区域,生物多样性高度丰富,生态环境脆弱敏感,但生态功能又十分重大的区域,鉴于在维持我国国家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外交安全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应把这些地方作为“生态特区”,通过专门的财政支出把这些区域保护起来,使这里的人群以生态建设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这些重要的战略后备资源,该区域在国家的高强度投入下促进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使国家目标和地方目标获得高度统一,实现全社会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综合协调。

博客首发:http://blog.sina.com.cn/ecoplanet

摘录自:段昌群等,2006.生态约束与生态支撑。科学出版社 


https://m.sciencenet.cn/blog-48065-214050.html

上一篇:认识生态学的建设性
下一篇:《生态科学进展》编委会征稿(2010年,第六卷)邀请

1 yinglu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4: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