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otianshe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otiansheng

博文

筚路蓝缕,玉汝于成—记宣纸工艺美术大师曹光华(二)

已有 5034 次阅读 2010-12-2 09:19 |个人分类:宣纸研究|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大师, 宣纸, 曹光华

主持“宣纸燎草制作革新”生产性试验(二)
1992年下半年到1997年9月任小岭宣纸厂厂长、党总支书记。接着,由于体制的变化,曹光华又于1997年9月至2001年任安徽省泾县红旗宣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总支书记。这一期间,他主持了原小岭宣纸厂期间“宣纸燎草制作革新”生产性试验阶段,为宣纸燎草制作革新做出了贡献。 宣纸制造,其主要原料是长纤维的青檀树皮浆和短纤维类的稻草浆。燎草就是将稻草经过冷水浸泡抽提,石灰淹渍,常压碱煮,石滩铺晒而制成。后再经过碓碾,氯水漂白而制成稻草浆。由于传统的生产燎草费时久,一般需6-8个月,得浆率低,成本高,劳动强度大,尤其是建国后随着劳动人民就业机会不断增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事这项生产的工人日趋减少,因而造成燎草供应时常不足,成为宣纸产量难以大幅度增加的重要原因。有鉴于此,1981年安徽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确定进行宣纸燎草浆新工艺研究,其目的就是探索和创立现代宣纸制浆工艺来改造传统的宣纸制浆工艺,使宣纸在保证传统产品特色的基础上,使之逐步走向现代化生产。 燎草制作革新经过了小试、中试和生产性试验三个阶段。
小试起于1981年,主要研究者有潘祖耀、张祖藻、张伟庭、刘荣林等人,1983年10月7日由安徽省科委主持并通过了省级鉴定。中试开始于1983年11月,1985年11月通过了省级鉴定。到生产性试验阶段,曹光华作为主要负责人,发挥了重要作用。生产性试验,是指将小试与中试的成果进一步扩大、完善,较大规模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实际上,在小试和中试阶段都将成果应用于生产性试验,只不过规模不大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生产性试验,就是以往试验的延伸,是大试。生产性试验是由中国宣纸集团公司所属的安徽红星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和泾县红旗宣纸有限责任公司采用股份合作形式共同承建的“宣纸草浆制浆新工艺稻草一步法”工业性试验项目。生产性试验正式上马自1997年11月土建工程开始,历时一年,于1998年11月完成全部投资,厂房设备均已竣工安装,并成功地进行了试生产,生产出的草浆经测试,完全达到或超过了设计工艺标准。
1999年5月18日通过了安徽省科委的鉴定。 生产性试验是解决就宣纸原料的迫在眉睫的任务。从宣纸草浆的制备过程来说,从古至今仍然处于日晒夜露,肩挑背驮,臼碓袋漂的落后状态,造成宣纸生产周期长,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同时毁林铺滩,则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尤其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价值的提高,从事草浆原料生产的工人已越来越少,燎草生产后继乏人,致使燎草收购一度出现哄抬价格的现象,结果使燎草质量下滑,宣纸成本迅速上升。1981年安徽省科委提出了“宣纸燎草浆新工艺研究”课题,经过5年多时间的攻关,完成了上述小试和中试的任务,进行了小批量的生产。该项成果也分别获得安徽省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和三等奖。
1989年后,由于市场受挫,和资金短缺等原因,该项目始终未能完成由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在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市场经济政策深入人心的情况下,使人们认识到宣纸生产也同其它传统工业一样,只有依靠科技进步,用现代科技来改造传统工艺,才有出路,如何将已经取得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宣纸产量,降低成本,扩大应用,增加效益,使宣纸企业走上科技型生产的道路,这正是宣纸行业的长远发展战略。 宣纸草浆制浆新工艺的生产性试验有一个过程。该项目自1994开始研究,1995年获得成功,并通过专家论证。认为技术先进,措施可行,建议立项组织实施。
1995年9月19日,向县计委,行署计委直至省计委上报了《宣纸制浆新工艺项目建议书》。安徽省计委于1995年10月11日,批复同意立项。随后,开始委托省轻工设计院、安徽农业大学林产工业研究所开始编制可行性研制报告。并于1996年10月由省计委在宣城主持召开了可行性研究论证会,取得了一致意见,省计委随即于1996年12月12日正式以计委,科委(1996)944号文件下达了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文件,并指定省轻工设计院编制实施方案。承担设计任务。
该项目正式立为1997年至1998年安徽省重点工业性试验项目。总投资为677万元。 经过筹建、试车试产全部获得成功。宣纸的新工艺过程大致划分为五个工段,每个工段的作用是: ⑴预水解工段是降低多戊糖含量,减少半纤维素,和部分冷水抽提物,以净化原料,增强柔软度和物理性能。
⑵石灰碱蒸工段是脱除水解后草料中的部分果胶,脂肪类和色素物质,同时使通过苛化反应生存的碳酸钙离子,自行形成填料,存在于细胞腔及壁中,从而大大改善纸张的吸墨性能和柔软度,延长纸的保存期。 ⑶碱蒸煮工段是脱除大量木素,形成部分碳酸钙。 ⑷氧碱工段是利用现代氧碱制浆工艺再加双氧水进行强化来代替传统法中的野外自然氧漂的作用。从而使纸浆达到变白的目的。 ⑸净化工段是通过跳筛除渣器进行净化除砂,脱除杂细胞,减少尘埃度,增加纸的柔软度。 以上五个工段构成了新工艺制浆生产线,它与传统法制浆的水泡加石灰,草胚加碳酸钠蒸煮,青草在石滩空气中常压氧漂变白的燎草制浆流程十分相似,所以新工艺制浆和传统法制浆的原理是相同的。所不同的一个是常压氧漂,一个是高压氧漂;一个是手工体力劳动,一个是机械化生产;一个周期长10个月,一个周期只有1-2天。由此可见,氧碱法制浆应当说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宣纸制浆过程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目前氧脱木素技术,它不仅可以加速木素脱除,而且为无氯漂白创造了先决条件,从而有利于多氯化物的去除,对消除环境污染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该项目的科技水平先进,是宣纸制浆史上的第一个高科技项目。项目创造的效益是显著的,经济效益突出,附加值高。社会效益上,无论在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还是在防止污染,净化环境上都有深远的意义。宣纸草浆制浆新工艺工业化试验项目的成功是宣纸发展史上一项伟大改革,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力证明。 采用新工艺制浆生产出来的纸张,以棉料四尺单宣纸为例,安徽省宣纸、书画纸质量监督检验站检验给出检验报告。
宣纸草浆制浆新工艺的生产性试验鉴定会于1999年5月18日在泾县召开。受安徽省计划委员会委托,宣城行署计划委员会组织与会专家听取了课题组所作的试验总结报告,并考察了生产现场,经过认真讨论,认为宣纸制浆新工艺“在充分模仿、分析吸取了宣纸生产传统工艺特点的基础上,直接用稻草为原料制浆,实现机械化制浆工艺,用于宣纸生产,有以下创新:
(1)运用现代化制浆工艺(以水浸、石灰蒸煮、碱煮、OP段漂白)替代传统工艺;
(2)使宣纸草浆制备实现了机械化生产,缩短了生产周期(由10个月缩至24小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3)采用无氯漂白(OP段漂白),消除了氯污染,恢复了历史上宣纸不用氯漂的传统特色。
(4)可以实现集中制浆,分散抄纸,便于集中治污。
“采用该草浆新工艺浆配抄绵料类的宣纸,经安徽省宣纸书画质量监督检验站检测,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zb32013-88标准要求。经书画家试笔,书画效果良好。”“该工艺的实施应用,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宣纸生产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鉴定意见中还认为宣纸制浆新工艺“属国内首创,技术水平国内领先。” 虽然“宣纸燎草浆工艺革新”从小试到中试再到大试的科学研究的具体试验工作,都是有潘祖耀教授直接组织实施的,但曹光华在大试即生产性试验阶段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他接着前任留下的小试、中试的后续任务而实际主持了生产性试验。


https://m.sciencenet.cn/blog-490922-389510.html

上一篇: 筚路蓝缕,玉汝于成—记宣纸工艺美术大师 曹光华 (一)
下一篇:筚路蓝缕,玉汝于成—记宣纸工艺美术大师曹光华 (三)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8: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