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秀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yuxiu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向大家致意了!

博文

新年音乐会一开,2011年就要到了!

已有 3408 次阅读 2010-12-27 01:54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2011年, 新年音乐会一开, 到了

今晚八点到十点半在海口人大会堂听了由维也纳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乐团演奏的“圆舞曲之王”新年音乐会。随着奥地利著名音乐大师著名小提琴家兼指挥家舒茨先生的上场, 音乐会开始了。演出分上下两场,节目单上共列出了23个曲目包括中国人非常熟悉的《蝙蝠序曲》《南方玫瑰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钟表波尔卡》《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让我们跳圆舞曲》《佛罗伦萨进行曲》《歌剧卡门序曲》《西班牙圆舞曲》《维也纳的气质》《闪电波尔卡》《皇帝圆舞曲》,还有大部分国人不太熟悉的《吻之圆舞曲》《肖斯塔科维奇第二圆舞曲》等。同时由于现场气氛太热烈,还加演了中国曲目《天路》《康定情歌》等。压轴的自然是《拉德斯基进行曲》,因为这个曲目最能调动听众情绪,其旋律节奏很容易把演出推向高潮,所以我听到的几乎所有的音乐会都是将此曲目作为压轴曲目。

演出十分精彩,指挥十分独特。近年来我们一直保持着听新年音乐会的传统。记得200012月,我们还专门托《羊城晚报》记者买了千禧之年新年音乐会的票驱车跑到广州。可是这次的新年音乐会和以往听过的不同。维也纳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乐团创立之初就是由约翰.施特劳斯亲自手拿小提琴,用小提琴代替指挥棒,通过他的高超琴艺及乐团成员的精彩表演使圆舞曲音乐变成了正统音乐,进入了上流社会,使之成为既活泼欢快又流畅轻柔的交响诗篇,使人们沉浸在美妙的音乐旋律中。

为了呈现最完美的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作品的欢快以及原汁原味的表达其主题性, 乐团至今始终保持着约翰.施特劳斯当年亲自手拿小提琴指挥乐团的形式,不设指挥棒而是由首席小提琴站在指挥台上亲自手拿小提琴指挥。 这次乐团指挥是由奥地利著名音乐大师著名小提琴家兼指挥家舒茨先生担任的。

舒茨先生是一名约翰.施特劳斯专家,毕生研究和演奏约翰.施特劳斯作品,在欧美乐坛拥有崇高荣誉和地位.。舒茨先生在演出中多半用小提琴演奏代替指挥棒,虽然年纪不小了,长着像马克思一样的大胡子,但激情洋溢充满活力,不但能带动乐团演奏发挥,更能带动台下观众,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演奏《皇帝圆舞曲》《多瑙河圆舞曲》时,其中的几名演员相继离开演奏席来到观众中,邀请前排观众上台随着美妙的乐曲翩翩起舞。演奏压轴曲目《拉德斯基进行曲》时, 舒茨先生干脆离开指挥位置,从台下前排拉上台一个穿鲜红衣服的美丽的小女孩,代替他站在指挥席上看着乐谱背向观众指挥,小女孩斯斯文文有板有眼地照着乐谱指挥;之后他又从台下拉上一个穿鲜黄衣服的小男孩,他和小男孩一起面向大家进行激情四溢的指挥。全场气氛热烈,大家陶醉在音乐的美好世界中。这个南国的冬夜,虽然天气很冷,但人们的心因美好的音乐和音乐带给人们的激情和感动而温暖着。那个小女孩和小男孩可能更是如此,他们将永远难忘这个夜晚,这个和大师同台演出的夜晚。这个夜晚,幼年的他们见证了大师的高超技艺以及大师的平易、大师的激情等。

听过我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新年交响音乐会如芬兰的、波兰的、意大利的等,从来没有听过奥地利特别是维也纳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乐团演奏的“圆舞曲之王”新年音乐会。到奥地利听新年音乐会一直是挂在嘴边的一个向往,大家多次提到一定要去听听,但一直未成行。此次“圆舞曲之王”新年音乐会送到门口了,着实让海口人民幸福了一下。2000年前,海口从未搞过新年音乐会,因此我们才会在2000年底托《羊城晚报》记者买新年音乐会的票,才会跋山涉水跑去广州。

近年来,随着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国家战略的确定,随着“阳光海口、娱乐之都、品位之城”宗旨的确立,海口的文化盛事越来越多,国内外著名的演出团体经常到海南来演出,国际上许多著名体育赛事经常在海南举行,像铁人三项赛、环海南岛国际自行车赛、国际大帆船比赛等等都把海南作为了一个定点。翻翻《海南日报》发现近期俄罗斯叶卡捷琳堡模范芭蕾舞剧院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又将再次来海口演出;中国新年音乐会也将在海口举行;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中国国家话剧院;中国交响乐团少年及女子合唱团;中央芭蕾舞团等都要来参加海南的迎新艺术节,到海口来演出。

新年音乐会结束了,新的一年就要开始了。“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我们期待更多的文化大餐,也期待着国家和自己在新的一年取得更多、更大的成绩!预祝大家新年好!20101226日夜)



https://m.sciencenet.cn/blog-496920-397833.html

上一篇:再让大家看几种海南的植物
下一篇:让生活因鲜花而美丽

5 赫英 侯成亚 曾新林 rongyan1 yumin1958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4: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