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秀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yuxiu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向大家致意了!

博文

文化重建过程中我们应该怎么办? 精选

已有 6443 次阅读 2012-8-16 14:38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国际, normal, 纽约时报, 中文网站, 撰稿人

    自由撰稿人张源日前在《纽约时报》中文网站国际纵览撰文:《文化真空带来的教育恶果》。文中列举这样几个事例,让我非常感叹:

    一位老同事的孩子已经上初中,她说一次语文考试中,有道阅读理解题,阅读材料是朱自清的名篇《背影》,节选了身材臃肿的父亲穿过铁轨,艰难地爬上月台买橘子令儿子落泪的段落。考题要求解释为什么儿子会看着父亲的背影落泪。同事儿子给出的回答是:因为我看着父亲穿过铁轨,他违反了交通规则,万一这时候有火车开过来把他撞死,多惨啊!

还有一道填空题:妈妈为了让我能吃到喜欢的落花生,生着病依然扛着锄头下地给我挖花生,不小心把脚磕破了__。这可爱的孩子在空格里写的是:那个锄头大约有50斤重吧!

文中这两个例子看过后你有什么感慨?你觉不觉得我们的教育实在太缺乏人文色彩,我们的孩子心灵实在太过于匮乏?

接下来还有让你更目瞪口呆的,作者老同事的孩子所在的北京著名中学,假期组织剑桥大学的学生和自己的学生搞夏令营活动,在夏令营的介绍会上发生这样一幕:

当某位剑桥大学生告诉这些孩子自己学的专业是金融时,孩子们随即报之以热烈的掌声;而当另一位女大学生对孩子说自己学的专业是哲学,换来的却是一阵整齐而响亮的嘘声。这位女生很尴尬,更觉得不可思议,向孩子们问起原因,孩子们的回答是:因为学哲学挣不到钱。

这次夏令营中还发生过一次类似的事情,一位学生物科技的女大学生领着孩子做实验。孩子们对她的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出了一连串问题:生物科技能挣钱吗?怎么挣钱?能挣多少钱?在最终确信生物科技确实能挣钱之后,孩子们露出了欣慰的表情,既然能挣钱,我们就跟你学学吧。

提醒大家注意,该文所举的例子发生在北京一个著名中学,而不是中国大地哪个偏僻的乡村中学。读过后你的感觉是什么?你脸红吗?你窘迫吗?你汗流满面吗?我们首都的孩子都变得这么实际,对金钱这么充满渴望。我仿佛看到一双双小狼一样对物质充满饥渴的眼睛亮晶晶地在中国神洲大地闪动。

我们的孩子怎么啦?这样长大的他们,必然只有一个成功的价值观和标准:挣钱越多越成功。他们眼里已经没有人文关怀,没有朱自清,甚至没有心疼父母,为别人着想的概念。挣钱,挣大钱是他们从小到大最大的理想和学习、奋斗目标。

乍一看还是教育问题,以高考为中心的功利化教育在注重知识灌输的同时,严重忽视了对人的最基本人格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在源源不断地培养出一批批心灵残缺的人才。放眼望去:无论是臭名昭著的马加爵案,还是多次发生的中学生杀母案,无一不震动着国人的心灵,让国人把目光一次次投向教育,审视教育。

但作者认为:如果我们冷静思考,就不难发现其实教育只是问题的表面,更深层次的问题出在社会和历史这一层面。从历史上看,建国后中国对文化的历次扼杀、对独立思维和批判精神的压制造成了文化选择和价值取向的真空,在这种真空状态下,不要说青少年,即使成人们也只能走向物质主义,不再过问精神世界,并导致整个社会的人文精神断层。

作者认为纵观中国的近现代史,我们并非没有经历过文化的繁荣,抗战时的西南联大时期,粉粹四人帮后的反思文学和思想大解放时期,都是我们文化的繁荣时期,可惜的是这种文化和政治的繁荣并未坚持下来,到了1990年代,我们国家走向市场经济后,很多人都不能坚守自己精神和文化的价值观,有的下海,有的躲进小楼成一统,社会很快被追求财富和利益的海啸所包围至今,主流文化未显示出其包容性一面,导致社会价值判断越来越单一,越来越走向物质化的单一标准,金钱至上大为盛行。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包括那些孩子,都成了被动的受害者,每个人又都是造成今天这种局面的推动者,除了批判那个不知谁是最终负责人的教育体制外,我们每个人还要反思自己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社会的进步需要每一个个体的觉醒和进步。

说到这里,不由得想到我女儿曹然进复旦第二年年末强烈要求从新闻学院广告学专业转入复旦历史系的事儿。当时她几乎已学完广告学专业所有难学的课程,感觉自己不像在读大学,像在读职业技术学院,而她人文方面底蕴素来很好,所以她和我说想到历史系寻找广告学的灵感。

我说学习是你自己的事儿,我没意见。她就又和爸爸商量,他爸爸说:人家都往前面跑,你往后面跑,哪里冷门,你往哪里去。明确表示不支持。我问她,你考虑好了吗?是深思熟虑的吗?她说是。我说那你就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吧!又说服她爸爸:冷门不一定冷,热门不一定热,有本事可以把冷门做热,没本事热门也会做冷。再说,我们的经济基础早已过了为谋生而奋斗的阶段,何必那么急功近利呢?让她自己选择好了。世界上总要有一些精神贵族,也许她就是其中的一个。

曹然是以高分进入复旦文科最热门的学院之一——新闻学院的,她要转入复旦文科最冷门的历史系,当时着实让大家热议过一阵,复旦还因此把她写入“复旦大学学生生涯规划指南”。

文化重建即如何重构我们的独立精神、怀疑和批判精神以及恢复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念显得无比紧迫。愿你我她进入小康生活不用为基本生计而发愁的人,在文化重建过程中,少些抱怨和空谈,踏踏实实,做一个助推社会文明进步的人,在教育孩子和学生的时候,少些功利,多些人文和理想的色彩。这样,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比现在好很多。

 

 

 

 

 

 

 

 

 



https://m.sciencenet.cn/blog-496920-602798.html

上一篇:花.果.还有默默无闻的小草
下一篇:今天又被人称为实在了

54 曹广福 刘洋 陈湘明 张伟 武夷山 钟炳 徐传胜 刘艳红 庄世宇 王晓钢 吴飞鹏 王春艳 刘旭霞 鲍海飞 王善勇 王号 张海霞 徐长庆 陈安 朱晓刚 刘军胜 徐迎晓 李学宽 曹裕波 杨正瓴 刘钢 翟自洋 刘广明 蒋继平 叶威源 彭思龙 李泳 马磊 褚昭明 刘晓聪 梁进 陈智文 刘立 师耀利 杨文祥 吕鹏辉 吕洪波 陆俊茜 曾新林 马冠一 刘和平 王康建 crossludo anran123 FloatingRose ahmen lingling101 yxh3161 louiexp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4: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