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文明之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ww1380 这里是21世纪的精神家园,不但播种着梦想,也在耕耘着希望。

博文

语言、思维与创新的互动关系——《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

已有 4126 次阅读 2013-4-14 22:57 |个人分类: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学者| 杨文祥, 信息资源价值论, 学术思想诠释, 思维语言与创新

信息文明之光( 69 ):



语言、思维与创新的互动关系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的理论思想基础简述



 

杨文祥




 

 

前一段时间,写了两篇分别涉及到思维科学语言学创新理论的文章。


 

近来翻检旧作,感到这些文章中所阐述的学术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实际就是本人《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的理论与思想基础。为此,将其略加调整、增补与整理,汇编在一起,形成眼前的这篇《〈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的理论思想基础》一文。为便于感兴趣的朋友查阅相关文章,对文章内容的不同出处分别作出了标注。


 

本人在对信息资源价值展开学术研究的过程中,最感困惑和最大的学术阻障集中在语言学方面。这些困惑和阻障构成了本人最主要的学术困境。由于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的形式和手段,因此,语言结构与人类的思维结构具有天然的同构性


 

这样,语言学困境往往就同时也是既定思维方式和思维模式所造成的思维困境


 

为突破由既定语言用语-语言结构和思维方式-思维模式阻障所形成的学术困境,多年来本人始终坚持跨学科多维交叉研究的研究方法,对语言、思维与创新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学术思考。


 

“语言不但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是使用语言的人们‘约定俗成’的历史产物,语言的功能是对历史的记录和对现实的表达、描述与把握。因此,语言的本色是历史的和现实的,同时也(必然)是守成的和保守的。”


 

创新则是一种对未知的新境界的探索,同时也是对一个未知的新世界(分别在思维、理论和实践层面上)的构建。”“于是,创新是超越历史和现实的,是‘前无古人的’,创新的本质是开创的,超前的。”


 

在人类进行各方面具有创新意义的智力活动中,学术思想创新和文学艺术创新无论是对其创新过程的描述与记录还是对其创新成果的总结与表达,都别无选择地要借助语言这一思维形式与表达工具。”“这样,就先天地决定了学术思想和文学艺术这两个领域的创新必然泾渭分明地划分为两个层次——特定语言现有表达功能限度之内的创新和超越该语言现有表达功能限度的创新。”


 

鉴于语言先天具有的守成性和保守性,在语言现有表达功能限度之内的创新是一种相对意义上的‘创新’,而超越现有语言表达功能限度的创新则是一种绝对意义上的创新。”


 

集中反映老子哲学思想的《道德经》开宗明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开篇语实际上就是开门见山地揭示了语言与世界本原之间的矛盾及其对立统一关系。由此可见,中华先哲的古典哲学思维早在两千五六百年之前就已经关注到了语言在揭示和表达世界本原及其运行规律方面的局限性。


 

发现、揭示和表达世界本原及其运行规律是一切创新活动反映和表现自身本质的基本功能


 

这就是说,创新,即创造性的工作,无论是科学研究领域的学术思想创新还是文学艺术领域的文艺创作创新,当这一创新达到一个具有一定高度的境界时,就必然面临一个超越学术思想和文学艺术创新之外的新问题和新障碍,这一新问题和新障碍就是学术思想-文学艺术创新与表达这一创新的语言形式的矛盾


 

譬如,21世纪人类社会的这种“建立在信息资源这一具有精神属性的资源基础之上的人类文明,究竟应称之为信息文明,精神文明还是精神型文明?”面对这样一个语言现实,“一个清醒的学者,决不会因噎废食,削足适履,囿于语言学的某些已经落后于语言实践(现实需要)的所谓规范而停下自己学术探索的脚步。”


 

 总之,“语言不但是人类思维的形式和表达思想实现思想情感交流的工具,在人们创新性的思维深度超越了现有语言承载和表达能力的情况下,这一(既定的)思维形式和思想感情的表达与交流工具又会走向自己的反面,成为限制和束缚人们进行有效思维和表达的精神桎梏


 

(以上见参考文献1)


 

这样,本人的结论就是:“人的思维方式与语言学,无论是普通语言学还是汉语言文字学都需要(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同时,)与时俱进,(不断形成新的适应当代社会生活语言实践现实需要的语言规范,)否则,就难以有效发挥其自身的社会功能。(见参考文献2


 

这就是说,本人的《信息资源价值论》不但是一部专门研究信息资源价值问题的学术专著,同时也是一种力求突破在以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为代表的物质型文明时代所形成的既定思维方式、思维模式以及诸多与此相应的语言规范,以便实现有效发现、揭示和表达信息资源价值本质及其生成与实现机制的学术目标的理论尝试

 




 

 

参考文献:

1.杨文祥《学术创新的语言困境与“发展语言学”的构建设想》评论回复(博主回复(2012-11-18 17:38):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633696&cid=2256718&goto=new


 

2. 杨文祥《信息、信息文明、信息文明建设(修订稿)——博文阅读与思考札记》(2012-12-1 19:10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96942-638205.html 



3.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https://m.sciencenet.cn/blog-496942-680201.html

上一篇:不堪回首伤往事:点滴的记忆 永恒的缅怀 —— 缅怀大姐淑梅
下一篇:《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十八——结论:1.理论架构

5 李伟钢 钟炳 崔小云 杨学祥 罗春元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8: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