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文明之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ww1380 这里是21世纪的精神家园,不但播种着梦想,也在耕耘着希望。

博文

日渐远去的故事 铭刻在心底的纪念 ——题佳木斯知青文化广场雕塑

已有 3933 次阅读 2013-7-5 23:08 |个人分类:吹过竹篱的清风:现代诗歌集|系统分类:诗词雅集|关键词:学者| 杨文祥, 北大荒, 佳木斯, 故乡行, 广场雕塑

日渐远去的故事 铭刻在心底的纪念


——题佳木斯知青文化广场北大荒垦荒纪念雕塑


篱风   (杨文祥)



题记:自1985年由于工作调动离开东北以后,至今已将近三十年的时间。二十多年来,重返黑土地以慰这难耐的乡愁始终是我们夫妇二人最为强烈的心愿。2010年7月至10月,我与老伴驾着为此行而在一年之前备置的家用小客车,终于完成了我们梦寐以求的东北故乡行——寻根寻梦之旅


在此期间,我们不但回到久别的故乡长春旧地重游,回到当年插队下乡,在那里度过青春岁月,我们心中的第二故乡——位于松花江畔的松原市灌区农场,与那里的乡亲畅叙别情,而且沿着国境线和重要风景点,在黑土地上往返穿行,饱览了故乡东北的无限风光。


途径美丽的北国边城佳木斯时,在松花江畔,我们意外发现,这里竟建有一座规模颇为宏伟的知青文化广场。经过一番了解,才知道佳木斯当年曾是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司令部所在地。在那特殊的年代,来自各大中心城市的知青,就是在这里转乘火车和汽车,分别向东、向北进入由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汇流冲积而成的三江平原的腹地——北大荒。


我们当年插队的农场是吉林省公安厅建立的劳改农场,不属于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尽管如此,由于拥有与当年的兵团战士共同的命运和类似的经历,我们立刻就被这座知青广场的纪念氛围所吸引——实际上,吉林省公安厅劳改农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在许多方面要比生产建设兵团艰苦得多,因为在知识青年插队之前,那里主要是接收刑满释放人员继续接受劳动改造。当然,那个时代的服刑人员与现在的情况不同。现在的劳改犯除了冤假错案之外,几乎是清一色的刑事犯。而那时的劳改犯,则有不少是被历次政治运动所打成右派和反革命的政治犯。


徜徉在纪念广场的主纪念雕塑、纪念浮雕和一座座分别标记着196819691970197119721973197419751976这九个难忘的年代的石门之间,禁不住心潮翻涌。主雕塑的那把顶天立地,巍然耸立,巨大无比的镢头,那头奋力拉犁的耕牛,那个振臂扬鞭的知青,一下子就把我们的思绪拉回到那难忘的岁月。而濮存昕、张抗抗、梁晓声、姜昆,这些名扬四海的文化艺术界名人,当年的兵团战士,他们所写的纪念性留言,铭刻在一块块巨大的描述当年知青垦荒生活实况的群雕背后,作为对那特殊的年月、特殊的生存方式和特殊的人生历程最具权威的诠释、纪念与反思。这些发自心底,感人肺腑的心声,激发起我内心强烈的共鸣。


老伴儿最近在整理我们这次故乡行一路上所拍摄的照片。这些照片尽管只是一路上来去匆匆的速记式的旅行图像记录,毫无艺术价值可言,可老伴儿还是敝帚自珍,选择一些纪念性较强的照片发布在自己的博客上。今天在老伴儿的博客上看到这张佳木斯知青文化广场照片,立刻回想起那次难忘的旅行,回想起在知青文化广场流连忘返时那难忘的激动……


北国边陲,

有一座美丽的边城。

佳木斯,

就是这座边城美丽的名字。


佳木斯的松花江畔,

耸立着一座巨大的雕塑:

一把顶天立地的镢头,

一头奋力拉犁的耕牛,

一位振臂扬鞭的青年,

铭刻着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19681968

那一年,

千千万万的家庭,

每家都有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


这座巍峨的雕塑,

矗立在松花江畔。

这座巍峨的雕塑,

耸立在千万知青的心底。


奔流不息的松花江,

悄然流逝的松江水,

在无声地诉说着,

那日渐远去的故事......



参见岁月印痕《驾车旅游——佳木斯市》

http://hwj1388.blog.163.com/blog/static/169006292013522615618/




https://m.sciencenet.cn/blog-496942-705721.html

上一篇:《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二十——结论:3.理论要点4-6
下一篇:李学宽摄影-博文佳作欣赏札记(11)——科研管理 寒冬里的鲜花

2 何雨笙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16: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