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文明之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ww1380 这里是21世纪的精神家园,不但播种着梦想,也在耕耘着希望。

博文

科学史、科学观、国情与信息文明视角下当代中国语境中的科学争议

已有 2465 次阅读 2015-3-31 10:14 |个人分类: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学者| 科学理性, 科学争议, 现代文明, 中国语境, 科学是非

信息文明之光(105-4):

科学史、科学观、国情与信息文明视角下当代中国语境中的科学争议

——科学观、国情与社会歧视分析之四

(3.国情与社会歧视分析:第二部分)


杨文祥  

 

[接上篇《信息文明之光(105-3):科学史、科学观、信息文明与国情视角下当代中国语境中的科学争议——科学观、国情与社会歧视分析之三(3.国情与社会歧视分析: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当代中国语境中的“科学争议”究竟是基于现代文明与科学理性的“科学是非之争”还是基于封建等级和特权意识的“社会歧视”

 

如前所述,本文所讨论的“科学争议”是指那种“关于某一问题是否是科学问题,某一研究领域、某一研究工作或创新成果是否是科学领域、科学工作、科学成果,或某一特定人物是否是科学工作者(科学家)的争议。”简单地讲,就是关于非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创新是否是科学的争议

毋庸讳言,长期以来,国内科学研究领域存在一种人人都心领神会,心照不宣的不正常心态——从事自然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的人高人一等,而从事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研究的人则低人一头。与这种社会心态相对应的就是,从事自然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开发的人无不以自己的专业为荣,而从事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研究的人则很难以自己的专业为傲。而关于非理工科领域的研究工作是否应视为科学工作的争议就是在这种不正常也不正确的社会心态的背景之下产生的

 

客观地说,对非理工科领域的研究是否应视为科学工作的争议的确也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和特定的现实原因

 

世界不会忘记,二战时期,纳粹德国有一个在戈培尔主导之下,以“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为信条,以“征服和愚弄民众”为宣传目标的法西斯德国宣传部

中国同样不会忘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尤其在反右和文革十年极左思潮泛滥时期,我国文化宣传部门及其属下的某些理论机构,不但通过伪造历史,捏造罪名等黑暗手段打击心存政治良知的领导干部爱国知识分子,还要充当当时错误而荒谬的政策的吹鼓手和诡辩士,与此同时,还要在现代造神运动中充当专唱赞歌的唱诗班的角色。

科学研究是一种以探求客观真理最高目的神圣工作。显然,除非精神错乱,任何人都不会将上述这些不入流的“工作”与科学研究这一令人心生敬畏的工作联系在一起

不过,如果将上述这种人文社会科学界真正的学者和科研人员并不接受其科学属性和学术价值的工作作为否定人文社会科学的科学属性的现实依据,显然有失偏颇。准确地说,这是张冠李戴,错认目标

 

如果因此而生成某种在非理工专业面前排他性极强的盲目优越感,问题就尤为严重

 

封建传统势力封建传统意识的历史影响远未肃清的今日中国社会,心怀这种排他性极强的盲目优越感,很容易误入封建等级特权意识的心理误区,在无意识中便构成了社会歧视社会不公的社会心理基础

 

客观地讲,人文社科领域的情况比理工科和技术领域要复杂得多,不仅研究队伍鱼龙混杂研究成果也是真伪难辨。这一活生生的客观现实的确在现实社会中极大地影响到人文社科领域整体形象。但在严肃的科学视角下,这一客观现实不但不能因此而构成否定人文社科领域科学属性现实依据反而恰恰反证了人文社科领域所研究的是一些专门以人和社会这一复杂现象为对象的复杂科学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研究对象上的这种复杂程度,是相对单纯的传统理工与技术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当然,在信息文明大科学观的视野之下,不同学科之间的这种比较,其学术价值是极其有限的。

不过,在当下中国语境中通过对人文社会科学传统理工与技术学科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的这种比较,就可以使人们一目了然地看到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去伪存真揭示真相探索规律方面,不但面临着比传统的自然科学更为复杂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同时也面临着大量的更为复杂,同时也更为艰辛的科学研究工作

 

鉴于人文社科领域良莠不齐,真伪难辨把应该否定的对象搞错情有可原。可是,如果我们转换一下思维方式和认知角度将这种良莠不齐真伪难辨现状视为一种现代政治科学社会学领域需要对其展开科学研究特定的社会现实与客观现象,我们就不难认识到,简单地否定人文社会科学的科学属性,以鸵鸟政策回避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研究对象上的这种复杂性,即便不是“盲目的优越感”和“社会歧视”在作怪,至少也是一种对人类社会极不负责任的实际表现,而绝非科学精神现代理性的现实体现

严格地说,无论是由于对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研究认识偏颇所引发的争议还是由于人文社科领域自身鱼龙混杂,真伪难辨复杂性所引起的争论,归根结底,也还属于对科学本身如何认识的争论,是一种科学思想和思想认识方面的争论。真正需要引起重视和警惕的,同时不可轻易排除,就是上述这种中国科学界和知识界所独有的现象,即由陈腐的封建等级和特权意识在今日中国的历史条件下所萌生的怪胎——社会歧视,在科学领域以科学的名义大行其道

 

社会歧视与其孪生兄弟——社会不公从根本上科学的本性——现代理性(认知理性、社会理性、价值理性)相悖,与此同时,也就从根本上背离了基于现代理性的文明成果——作为科学发展社会条件与现实基础现代文明

 

(未完待续)

 

参阅:

1.科学史、科学观、国情与信息文明视角下当代中国语境中的科学争议——科学观、国情与社会歧视分析之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874776

http://blog.gmw.cn/blog-136083-730590.html

2.科学史、科学观、国情与信息文明视角下当代中国语境中的科学争议——科学观、国情与社会歧视分析之二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874985

http://blog.gmw.cn/blog-136083-730701.html

3.科学史、科学观、国情与信息文明视角下当代中国语境中的科学争议——科学观、国情与社会歧视分析之三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878381




https://m.sciencenet.cn/blog-496942-878661.html

上一篇:科学史、科学观、信息文明与国情视角下当代中国语境中的科学争议
下一篇:春雨潇潇 又是清明

1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07: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