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卦 醉 话: 静 闻 蛙 歌 喜 观 蛇 舞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李丕鹏 云游天下觅蛇迹 风雨烟云听蛙鸣

博文

印象中的孟院士

已有 7316 次阅读 2009-5-23 15:49 |个人分类:研究生教育|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院士, 科学家, 老师


       1999年,受清华大学生物系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戴尧仁教授邀请,作为教育部高校
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学习者,我有幸参加了戴老师实验室的科研工作,聆听了他讲授的《普通生物学》课程部分内容。记得那个时候清华生物系就开始了教学和科研管理的改革,教学实验室和研究用实验室严格分开,并成立了相应的研究所等。生物系的老楼主要归入实验教学中心,只保留了部分研究机构,如海洋研究中心(?名字我记不确切了)等。从事理论课教学的大部分老师的办公室和实验室、系管理机构则迁入老楼对面的理学院红楼里。
        那时候,孟老师刚从美国回来不久,办公室和戴老师公用一大间,如同现在机关或者公司的集体办公空间一样,相互之间有隔板相分。
        由于戴老师要求我协助“指导”他一个直博研究生的前期实验工作,并给我安排了一张桌子。我就这样加入了他们的实验室,每天早出晚归的呆在实验室。因此,也就能经常在戴老师办公室、楼道等处看到孟老师。记得孟老师话不多,每天都忙碌在办公室和实验室之间。印象最深的是他养斑马鱼的实验室和正在建设的显微镜室,出于好奇我曾有幸进去一睹那些鱼儿的娇姿。显微镜室在大门附近很小的一个类似储藏间的小屋,记得有一天我刚进门,看到孟老师领着学生等人在搬放安装显微镜。现在回想起来,孟老师此后几年的科研工作就是在这并不大的地方完成的,很是令我敬佩。

       记得除过初次见面戴老师介绍外,我
好像没有和孟老师交谈过。望着他忙碌的身影,确实不好意思去打扰他……我想孟老师能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与他这种专心致志于科学工作分不开的!

       当然,没有抓住机会和孟老师交流,向他学习,也与我的性格有关。我是一个羞于与人接触交流的人。那时研究生期间比我高一级的同学正在清华生物系当副系主任,我们也就是在红楼旁边的路上偶尔碰见面,寒暄了几句。而和我在清华生物系工作的大学同学,也就是说过二、三次话。我临走前,戴老师实验室的研究生有此惊奇的问我:“你是北大毕业的博士?现在是教授?我才听老师说起”……这位博士生和我一样,来自西北,算老乡了,我们一起在实验室经常讨论问题,好如朋友。后来清华生物系主任带基地班学生到昆嵛山实习,我作为烟台学校的系主任请他们吃饭。席间交谈中,我说您给我签过字,他仿佛才有点印象。这就是我,性格的原意使我错失了与很多人交流学习的机会……

       孟老师是我的同龄人,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在清华时“推动了我国动物发育生物学学科的发展”(引自清华新闻网),现在值得庆幸的是他作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长,正领导着动物所的科学家们开展动物学研究。衷心祝愿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动物学研究在孟老师的推动下,在更多的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戴老师是我很敬佩的老师之一,我走进北大读博士的时候,他是北大最年轻的博导。以后找感觉专门写写我对他的印象)。

-----------------------------------------------------
下面转录清华新闻网2007年12月27日对孟老师的介绍http://news.tsinghua.edu.cn/new/news.php?id=17122)

       孟安明教授,1963年生,四川省大竹县人。1991年毕业于英国诺丁汉大学(University of Nottingham)遗传系获博士学位,1998年受聘为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 2003年至今任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副系主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孟安明教授90年代回国建立独立的实验室,主要立足国内,从事分子发育生物 学和遗传学研究。共发表学术论文78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9篇,被引用659次。先后获得香港求是科学技术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生物医学),教 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

孟安明院士(周襄楠摄)

  孟安明教授的主要学术贡献为:一、推动了我国动物发育生物学学科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中期,斑马鱼在国际上成为发育生物学研究的主要脊椎动物 模式,其地位仅次于小鼠。孟安明教授于1998年率先在国内利用斑马鱼开展分子发育生物学研究,重点是胚胎的中胚层诱导作用和背腹分化,主要发现了调控 Nodal/TGF?、Wnt、Fgf信号的中胚层诱导作用和背腹分化的一些新的机理;98年以来在《Science》、《Cell》、《Dev Cell》、《EMBO J》、《Development》等杂志上发表与发育相关的论文33篇(在其中29篇论文中为通讯作者),被SCI收录论文引用近200次,在国内外产生 了重要影响,提升了国内动物发育生物学的研究水平,推动了该学科的发展。在他的带动下,目前国内有20多个实验室开始了利用斑马鱼的研究。二、率先将当时 国际最先进的DNA指纹技术引入我国畜禽遗传育种领域,建立了主要畜禽的DNA指纹图谱分析技术,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将DNA指纹技术成功地用于测定品种 内和品种间的遗传差异和预测家禽杂种优势,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被国内同行引用170次,获得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项省部级科 技奖励。此外,1996年-1998年在美国佐治亚医学院做访问研究期间,在世界上首次制备出组织特异性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转基因脊椎动物个体,并开辟了 一条利用活体脊椎动物研究复杂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的新途径,多篇论文发表在《PNAS》、《Blood》、《Development》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 上,被引用360多次。



https://m.sciencenet.cn/blog-49924-233719.html

上一篇:求教-谁能告诉我这是什么东东的后代
下一篇:开博一周年之际感谢科学网,并再写几句话给我的学生

2 陈琦 李学宽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9: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