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卦 醉 话: 静 闻 蛙 歌 喜 观 蛇 舞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李丕鹏 云游天下觅蛇迹 风雨烟云听蛙鸣

博文

世界上最大和最小的蛙(二)——巴西金蛙(博客首页乱码显示纪念版)

已有 9221 次阅读 2009-6-2 20:38 |个人分类:研究生教育|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两栖动物

世界上最小的蛙(The smallest frog in the world)


 

  世界上最大的蛙只有一种,但最小的蛙却比较多。南半球有,北半球也有。不仅南美和北美有,而且印度也有……到底哪个最小,说法也不一,不过巴西的一种金蛙 作为最小的蛙应该说是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公认。但也有人认为古巴的蛙最小,因为据说其成体最小的只有8.5mm。

    好在这些蛙多半不是生活在大池塘里,因此应该说是很重要的东西了,而不是无足轻重的(little frog in a big pond,或small frog in a big pond),倒是有点像big fish in a small pond。

巴西金蛙

    之所以称这种蛙为世界上最小的蛙,是因为其成体体长仅有9.8mm,不仅是南半球最小的蛙,也是至今为止已知的全世界最小的蛙。

巴西金蛙(Brachycephalus didactylus)


      这种蛙大多数呈现金色的体色,也因此被称作巴西金蛙。此外,为了纪念其顶名人,该蛙还被叫作艾瑟克松恩蟾(Izecksohn's toad ),英文名叫Brazilian gold frog、Flea-frog或Izecksohn's toad,由两栖动物学家Izecksohn在1971年发现并命名,在科学上的名字(学名)现在叫Brachycephalus didactylus,以前称其为Psyllophryne didactyla。在生物分类学上属于动物界(Animalia)、脊索动物门(Chordata)、两栖动物纲(Amphibia)、无尾目(Anura)、短头蟾科(Brachycephalidae)。

  对这种最小的蛙的了解还很少,只知道他们生活于原始森林或者生境很好的次生林中,平时匿藏在落叶下,很难发现。雄蛙有着很奇特的抱对方式,抱住雌性的跨部完成加配,所产的几枚卵经过直接发育形成小蛙,因此属于直接发育者,这种现象是这类蛙所具有的共同特征。由于有着较广的分布区域,对生境的改变有着较强的耐受力,具有较大的种群数量,因此种群衰减较慢,被认为尚未达到受威胁的程度。但是,生境的波怀、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等等已经引起了这种蛙栖息地的减少,应该引起重视,加强研究。

           

巴西金蛙(Brachycephalus didactylus)的分布

短头蟾科介绍
巴西是两栖动物的一个大家园,730多种两栖动物中,有467种是特有种,其中就有闻名于世的毒中之王------毒箭蛙(Posion arrow frog)。短头蟾科有许多种就是巴西的特有种,短头蟾属更是巴西的特有属。

短头蟾科分布于巴西中部和南部以及相邻的阿根廷北部,现知有2属41种,体型多数很小,最大者5.4cm。这个科最早被认为与我国的蟾蜍属于同一类,但由于其没有蟾蜍科(Bufonidae)雌性特有的毕达氏器(Bidder’s Organ),因此科学家认为它们属于不同的科。一些种类颜色非常亮丽,呈亮黄色,因此有着南瓜蛙(Pumpkin frog)或金蛙(Golden frog)的美名。Brachycephalus ephippium(金蛙,Gold Frog)以其美丽眩目的颜色而成为这个家族的明星。其中短头蟾属分布于巴西东南部的的海岸森林中,为小型蟾类(1~2cm),最小的不到1cm。这类蛙因其有与脊椎融合的骨质背板,又被称为鞍背蟾(Saddle back frog);又因其手仅有二指和脚仅有三趾(也有四趾的),而被称为三趾小蟾(Three-toed toadlet);因体小而又有跳蚤蛙(Flea frog)之称。另一个属Ischnocnema分布于巴西东部太平洋海岸的森林以及巴西最东南部和阿根廷北部的Araucaria森林。

   

Brachycephalus ephippium(金蛙,Gold Frog)  体长12.5-19.7mm

 


Brachycephalus hermogenesi

Brachycephalus nodoterga

 

照片来自网络,地图修改自网络



https://m.sciencenet.cn/blog-49924-235704.html

上一篇:我们为什么要关注两栖动物?(译)
下一篇:世界上最大和最小的蛙(二)——巴西金蛙[版面修改)

1 刘进平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8: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