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时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onbin 自我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术生态系统

博文

复旦大学集体缺课不应看成是偶然事件 精选

已有 6172 次阅读 2011-11-22 23:10 |个人分类:学术生态|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教师, 复旦大学, 教授, 本科生, 集体旷课

近几日外出,当有人知道我是复旦教师的时候,总会幸灾乐祸地向我打听复旦大学集体缺课事件是咋回事儿,有什么看法?我说,啊,我不知道呀,是真的吗?其实还是真不知道。只到昨天,看到科学网的一篇博文和今天科学网以《复旦教授张庆熊谈“怒斥学生缺课追星”》为题的新闻,我才详细知晓此事儿的来龙去脉。有点小小的奇怪,这对于学校来说应该算是个大的新闻,为什么我天天在校园里却不知道?更奇怪的是,为什么复旦大学校外的人员却知道得比我们还清楚,还及时?这种家丑外扬还真让我挺尴尬的。至少,这让我感觉,校方并没有对此事儿引起足够重视,甚至想这是小题大做吧,所以并没有将这件事儿广泛告知全校师生。
 
2003年回国以来,我几乎每年都会给本科生上课,我喜欢上课,我觉得上课是件很快乐的事儿。由于我所授的课程,目前还没有一本系统的教科书,为了上课,我需要不断充实我的幻灯片内容,并把一些相关的问题组织成一个系统的话题,希望学生能在轻松的探讨中逐渐领会,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每次走进教室,看到那些总是坐在前排的同学,哪怕就那么些为数不多的学生,我也满足了,我想只要我讲的内容有这些个学生愿意听,我就知道我花了一天多的时间准备的这堂课还是值得的,所以我的眼光总是会放在他们身上,与他们的眼神进行交流,这样是为了保持我的自信,让我在自欺欺人的满足中完成这趟课的教学任务。
 
几年前,我摸索出了一个经验,就是尽量在选课期间将混学分的学生赶走,而将主要精力放在对这门课程真正有兴趣的同学身上。在新学期开始前两周,我会不断重复:我只欢迎对这门课程的知识本身有兴趣的同学选修,不欢迎只要学分的同学,而且第二周的时候我会点名,对于缺上本次课的学生,我建议其他同学转告他们,请退选这门课(复旦大学规定前两周是听课选课的时间),这样至少可控制那些听了两趟课仍然有兴趣的同学选修。这个办法在几年前看来还是奏效的,但是现在并不是那么灵验了,缺课学生的比例明显比以前高多了,因为许多同学对绩点也无所谓了。一门选修课,要给学生不及格,教师是需要足够勇气的。
 
为了严肃教学秩序,我不得已告诫学生,你们可以不来上课,但必须请假,可通过E-mail或者短消息的形式告诉我,理由必须是真的,什么理由都可以,只要你认为是可以说得出口的。甚至可以告诉我,我今天很困很累,我今天心情不好,等等,所以不来上课了。我想这样的理由他们一定会认为是开玩笑吧,要找出一个能说得出口的理由而不上课还是比较难的吧。不过,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还真有学生以类似的理由来向我请假,我话说在前面了,还真不得不同意,其实我不同意有用吗?比如,有学生向我请假,说他的一个远方同学过来了,要去陪他逛街,行不行;又比如,有同学说,他们是从其他校区过来的,上完课赶不上校车。这里要说明一下,这个理由我觉得是非常靠谱的,因为下一班校车会非常晚,回去很不方便,这应该是学校管理方面的问题,难道校车不是为学生服务的?为什么发车时间与学校的下课时间不一致呢?可能学校的相关机构完全没有把上课当成一回事吧。这两个例子说明,不管是学生方面还是校方,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上课对学生的重要性。因此,11月10日发生在复旦大学的集体缺课事件,并不是偶然的。
 
可是,来上课的学生,就一定会认真听课吗,学生不缺课就解决问题了吗?每次上课有近1/3的同学迟到,进入教室毫无歉意;有些学生一来就径直走到教室最后一排,上课开始就打开便携电脑,之后眼睛就一刻也没有离开过电脑屏幕,或者索性一直躺在桌子上睡觉。这些行为与旷课在本质上并无差别。
 
上述这些问题,可能不是复旦特有的,也许在其他高校也非常普遍,但毕竟这次风波还是将复旦送上了浪尖上。是坏事儿,也是好事儿,真希望复旦大学的相关部门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不仅仅是形式上采取一些不痛不痒的措施。其他高校也别高兴,你们在这方面也未定比复旦大学做得更好,毕竟复旦大学已经开始反思大学教育的责任,并开始对本科教学进行规范化了(参见转载的新闻: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02444&do=blog&id=483048)。

 

相关博文:
大学生旷课的逻辑(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02444&do=blog&id=399914
教学关系绝对不是简单的消费关系(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02444&do=blog&id=399916



https://m.sciencenet.cn/blog-502444-510736.html

上一篇:为未来数年找个家:如何选择合适的博士生导师
下一篇:童言无忌:儿子小时候的一些原创笑话

17 赵纪军 刘洋 王涛 张玉秀 赵美娣 水迎波 李志俊 谢鑫 冯权泷 丁世谦 梁建华 逄焕东 周向进 鲍海飞 吴锦宇 ywh222 zhokzhok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6: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