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men Univ. _Tony的空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jszhangtong 纵览科技人文,胜似闲庭信步

博文

科技产品消费对文化发展的制约

已有 4357 次阅读 2010-1-25 22:09 |个人分类:科技人文|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文化, 科技产品, 消费

在第一时间消费新科技产品是当代的时尚生活方式,越是年轻的人越有这个倾向。最近在美国举行的国际消费电子展(CES2010)上,展出了最引人关注的3D家庭视频产品,借助着奇幻电影《阿凡达》的人气,引得观众争相体验,估计稍后几年又会形成新的消费潮流。正好笔者有感而发,也想聊聊科技产品消费与文化发展的关系这个话题。它不像以往那样纯粹是人文或社会领域的探讨,而是涉及到科技与文化的关系,还夹杂着当代社会消费倾向和商业战略规划问题。其中需要澄清的是,未来科技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趋势中,究竟是让技术来适应人,还是让人去适应技术,又或者本来二者就是相互适应的。

 

广义文化包括了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这里采用相对狭义的概念较为合适,文化主要是指相对独立或包含在物质产品之中的精神创造。可以说,当代由科技和科技产品消费引发的新的文化倾向对总体文化构成了巨大的影响,其中表现之一是对传统文化的削弱和对技术崇拜的增强。以大众影视文化为例,简单直白、内容真诚再加上新技术的运用,逐渐成为当代影视王者的特征。以3D合成技术为基础的《阿凡达》同期在中国遇到了包含少量特技的《孔子》,这被有些人看作是两种异质文化的对撞:一个是对西方文化价值观的诠释,一个是对东方文化价值观的诠释;一个是当代反思,一个是古代智慧;一个是新技术的充分运用,一个是少量的新技术运用;一个情节比较简单直白,一个情节比较复杂晦涩。更多更新的技术运用显然在Fashion中占据了上风,有影评者直言不讳地讲,人们倾向于认为不看《阿凡达》就是Outdated,尽管它值得称道的是3D技术,而内容更多是日式动漫中自然生态主义创意的整合。在笔者看来,其中还存在着某种矛盾,即用崇尚技术的表现手段来阐述反对技术统治的内容。不过,这也许暗示了科技与文化的复杂多面关系。

 

思考科技与文化的关系角度很多,其中之一是科技进步是否必然带来文化的发展。以前曾有个相类似的问题,经济发展是否能带来人们道德品质的提高,引起很多争论,有的人认为经济发展导致竞争甚至是不择手段的竞争,道德水平可能因此而倒退;有的人则认为古人说仓廪实而百姓知礼节,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自然更加懂得文明礼貌。看起来,问题要具体分析才行,不能够简单地依靠逻辑来确定结论。一般公认的观念是,科技的发展是无限的,而文化的发展体现在诠释性理解上,因此科技无法诠释文化,文化无法限制科技发展。但是作为生活在现实中的人,文化和文化活动的载体是离不开科技的,科技产品的消费可以影响大众文化。同时从事科技产品开发的人其所思所行也必然构成文化的一部分,为此西方学者常提及技术文化并在技术文化中讨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这其中人本主义观念常被视为科技与人文的纽带之一。

 

笔者认为,一方面,应认识到科技可以影响或改变部分文化活动的形式以及文化内容的表现形式,这一点可以从大众对于新科技产品越来越高的消费热情中看到。文化活动形式的改变,实质是人的行为方式改变,它既可能发展出新的文化内容,也可能削弱传统的文化内容。新的文化内容表现形式则可能反过来强化新的文化活动形式,从而削弱传统的文化活动形式。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当代科技产品消费与文化发展之间新的相互适应方式:当新科技产品刚推出时,人们因追逐新奇而被动适应其所提供的单一选择;当技术产品成熟、丰富时,人们转变到消费者为王的心态并因追求自由的、个性化的使用而迫使产品细分活化。后一种情况更有利于保持和发展文化。目前这种相互适应还是一个需要依靠时间来完成的、自然的、不确定的演化过程,但如何才能使人们更加自觉主动地认识、理解并实施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平衡呢?怎样才能让科技产品始终为文化发展服务,始终用文化改造科技产品呢?

 

应该说,达成平衡是一个艰难的思想、制度、运营的磨合过程,科技服务文化、文化融入科技、科技与文化共同发展,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很明显,讨论科技产品还使得当代商业发展的逻辑也需要被适当整合进去,才能落实科技与文化的共同发展,因为现实社会中的科技与文化不是处于静止状态,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科技产品生产和消费的逻辑始终制约着科技与文化的互动,市场、资本这些经济范畴无法跟科技与文化相分离。

 

观察科技产品消费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可以从一件小事为楔子。最近个人更新了电脑设备,从普通屏幕升级到高清屏幕,个人感觉到电脑更新后,一个简单的屏幕分辨率提高就使得单纯文字工作出现某种“倒退”,进一步联想到科技进步对于所谓读图时代的推波助澜,而读图时代对于社会文化、个人工作生活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可能有正面的推动,却也有许多负面的制约。43的尺寸、1024*768的分辨率据说是比较符合人的视觉特点的,就是用电子屏幕阅读文字,眼睛看起来比较舒服。而电脑液晶屏幕变成1691610的尺寸、更高的分辨率之后,看电影、看图片是很理想的,但是阅读和写作就可能并非最佳了,更有研究表明,一星期之后70%的人才能从普通屏幕过渡到高分辨率的屏幕,但还是有30%的使用者对于高分屏不适应。因为字体显示会太小,增加了长期看文字的疲劳感觉,怪不得收到学生作业时,往往用WORD打开的时候看到稿件是原文120%显示的或者是用小四号字体,原来惯于追新品的学生也觉得字体太小不舒服。

 

上面的例子指出了科技产品应用功能中的弊端,不过客观地讲,目前的新科技产品对传统型的文化应用功能也不是没有考虑,例如出品了一些专用设备,如笔者也在使用的汉王电子书阅读器等,这些设备围绕其特定功能进行优化,在单一功能上的优势通过忽略其它功能来实现。然而,类似这样专门用途的设备往往专业人士或职业人士才会主动地采购和使用,而大多数青年人正在成长和发展时期,却没有获得合适的设备来训练和帮助他们发展,那么以后由于使用习惯的原因会造成不良现象:即使用大众型的新科技产品,不仅不能发展必须的传统文化技能,还会抵触传统的文化技能。在教育下一代过程中对现代技术产品需要持谨慎态度的情况,以前曾经也存在过,但是由于那些产品可以比较容易地控制其使用,所以影响范围并不大,例如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对计算设备如计算器的排斥。但是对于电脑这样的影响到人基本生活方式的科技产品,要保持谨慎使用的态度就比较困难了。除了前面提到的传统阅读和写作功能受到技术因素抑制的情况之外,新产品虽然保留了所有的传统应用,但是新的应用对于青少年来说必然更能够满足好奇心和更具有吸引力,新的应用纷繁多样,会让他们看花眼。于是最近当面对诸如是否要发展学生电子书包这样的专用产品时,教育者也不得不对其功能应用保持相当的谨慎。

  

消费者自身的问题似乎怪不得科技产品提供者,消费者本来就应该根据实际需要而不是好奇心来做出选择。例如按照IT界的说法,宽屏和高分辨率的电脑屏幕能够同时进行多任务处理,是为需要大工作面积的人士设计的,如软件开发和图像处理。从产品的市场推广和销售环节看,生产商也是在经过尝试后才决定采用新的技术规格的。那么IT领域为何会产生某些不利于文化发展的生产和消费行为呢?笔者认为盲目追新品的状况主要是多媒体应用在其中推波助澜,因为电脑对于当代大多数人来说,它不仅是一个工作的工具,而且是娱乐的中心。从使用时间分配上看,青少年或非专业人士作为娱乐使用的时间要多于作为学习和工作工具使用的时间,于是工作兼顾娱乐就变成了娱乐兼顾工作。早前有观点认为国内消费者更为重视产品的娱乐应用、求新求全(功能)的特点非常突出,这也许是在IT产品消费观上不够成熟的明显体现。

 

国内消费群体的特点成为了商家战略规划的依据,但是同时商家的生产和销售行为也在有意识地强化这一消费特点,如此一来造成问题的原因就不仅在于消费者,生产者也有责任了。国外用电脑首先是考虑实际需要,国内首先是考虑娱乐需要,这样国内消费者就比较追求有较高配置和包含最新技术的设备,反倒对一些与工作有关的、方便的传统技术忽略或置之不理了。商家看到了这种消费趋势,而急于推出各种新技术,可能忽略一些传统应用的需要。过去产品更新换代之始,商家还会推出一些传统型产品来过渡和满足个性需要,不过一般上这种过渡型的传统产品都是在海外市场上市的,反映出国外对于产品的务实需求,而与国内消费比较随大流追新的情况不完全相同。可见国内科技产品生产和消费的特点和弊端对于文化发展的负面影响更大一些。

 

 

既然国内科技产品在生产和消费方面的问题客观存在,那么如何克服呢?以IT产品为例,方法就是自觉地达成技术产品、技术规格、内容提供、消费适应之间的平衡,平衡所依据的逻辑是既要推动技术合理发展,又要推动文化多元发展,消费者个性需求能够充分反映到商业规划中并通过个性产品消费充分满足,以文化合理地制约技术方向。虽然个人、群体及其文化难免会被技术和商业的逻辑所误导,但是坚持平衡观有助于扭转各种偏差,实现人和技术以文化为中介的相互适应。

 

 



https://m.sciencenet.cn/blog-5096-290228.html

上一篇:人文社科领域学术研究的时代变化
下一篇:中国教育评价的现实需求与发展趋势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6: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