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bbro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abbro

博文

日本地震的发震断层与俯冲带形态

已有 8172 次阅读 2011-3-15 09:55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根据地震发生的震源深度,可以勾画出发生地震的断层产状(倾向、倾角)。根据地震的震源机制,可以确定发生地震的断层的应力状态(应力方位)。

震源机制(earthquake mechanism)是指震源区在地震发生时的力学过程。利用地震波纵波的初动方向的分布状况来推断震源机制,常把震源区划分为压缩区和膨胀区相间的四象限区。在许多情况下,它们之间可划分出两个正交的平面界面(称为节面),其中之一为发震断层面。震源机制用P、B、T轴的空间方位。B轴即是二节面的交线,又称零轴,因为该轴线上质点位移为零,也有记为N轴的。P轴和T轴都位于同B轴垂直的平面内,且各与二节面的夹角相等,P轴位于膨胀波象限,而T轴位于压缩波象限。P轴和T轴可分别看成是同双力偶等效的双偶极力系的压力轴和张力轴。

断层产状与震源机制:

本次日本地震的震源深度分布特征与发震断层特征如下图(图件来源于USGS)。

 

根据大量不同深度地震勾画出的板块俯冲带特征(图来源USGS)

 



https://m.sciencenet.cn/blog-51171-422531.html

上一篇:地震仪记录到的日本地震的地震波,与海啸引起的太平洋浪高分布
下一篇:联合国问卷难倒各洲孩子(笑话)

4 许培扬 陈辉 朱志敏 songyanru243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2: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