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 顺 良 的 博 客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池顺良

博文

三议柯石英、金刚石和‘大陆深俯冲’――与嵇少丞教授商榷

已有 5894 次阅读 2010-3-21 10:29 |个人分类:大地构造|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学者| 百家争鸣, 柯石英, 大陆深俯冲

 

三议柯石英、金刚石和‘大陆深俯冲’――与嵇少丞教授商榷

 

                      池顺良

 

近日关于柯石英的生成压力问题,以嵇少丞教授为一方、苏文辉教授为另一方,在科学网上展开了学术争论。双方以数据为依据展开的争论,只要摆事实、讲道理,无论是心平气和地切磋、讨论还是激烈的争论,都是有益的。

但嵇教授最近对苏先生的回复,又从学术论争层面转向,并将本人扯入。只能在这里再谈谈我的看法。

不同学科专家间的交流本来是件好事。尤其是对于像地球科学这样高度综合性的学科。

争论的双方无非是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柯石英是“大陆深俯冲”进入百公里以下深度,在高温、高压环境下生成的。但“大陆深俯冲”假说面对两个难题:(1)需要合理解释轻质的大陆物质如何能进入密度大的地幔中,并能快速折返地表。(2)柯石英在地幔中生成后,折返地面,随着压力的减小不可避免会退变回石英。再快速的折返也需要百万年时间,在如此长的时间中缓慢降压、降温,柯石英如何能不退变。

对第一个难题,虽然设想了一些将陆壳带入上地幔的机制,但又附加了不少条件(巨大的洋壳推力,地幔对流的拖拽力及特殊的剪切机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需要证实的。

对第二个难题的解答也很难。

我们在地面能找到天然金刚石,是因为这些金刚石是以极快的速度从约200公里深的地幔中快速到达地表的(从岩筒中有直径数米的岩块,可推测喷射速度)。也在非洲的一些矿井中看到有不少钻石已退变为石墨(它们看来是跑得慢了!)。所谓的“快速折返”能有多快。折返的板块会比那些退变为石墨的喷出物跑得还快?

因为有这些难处,就有了第二种观点(或第二种方案):寻找无须深俯冲的柯石英生成方案。

地表上就有这样的过程:陨石撞击。天外来的快速运动的石块撞击地面,在局域产生高温、高压,生成柯石英微粒。快速的冷却又将晶格冻结,柯石英保留了下来。

从逻辑上,解决“柯石英”疑难不就这样两个解决方案吗?

我以为苏先生的工作对嵇教授应该是有参考价值的。但嵇教授以地球内部不存在(钢球)自由撞击的空间,不会有激烈的冲撞之类的说词就全盘否定了苏先生的工作。

汶川大地震,断层的破裂速度达到每秒3公里。比钢球运动每秒几十米的速度小吗?断层两盘间的快速错动,对于凹凸不平的断层面上会发生些怎样的撞击过程,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地震的震源深度数十公里,地震时的断层活动不就提供了深部活动空间吗?汶川地震的复发周期约3000年,但对几百万年的地质时间尺度,这种大地震不就是不断发生的事件吗?到现在,伴随地震活动出现的不少现象我们至今还不知其然。如大量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大地震前有“地生白毛”现象。对此,没有一个地震学家能够解释!

嵇教授对苏先生的加压条件是否混入差应力的质疑是有道理的。但也说明嵇教授对柯石英生成中,差应力的作用重视不够。

马瑾院士的团队对柯石英形成实验数据的分析指出:“存在较大差应力的条件下柯石英出现需要的围压(120125GPa),远小于静水压下的围压(253GPa)”(周永胜、何昌荣、马胜利、马瑾,差应力在超高压变质岩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来自石英-柯石英转化的高温高压实验证据,地震地质,vol.25No.4 2003)。

在有差应力存在条件下,柯石英的形成深度仅40公里。这一深度下,较低的温度对于高压矿物的保存又较为有利。

因此,差应力在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系统地进行各种条件下高温高压实验研究是解决“柯石英疑谜”问题必要而有效的方法。

强地震发生的断层带是地层中的强剪切带,正是既有正应力,又有强差应力条件的地带。

在“柯石英疑谜”中,嵇教授还忽视了上面提到的第二个难题。高压矿物保存,要求相对较低的环境温度。就像柯石英陨石撞击成因中,在撞击的小区域有高的温、压条件,柯石英形成后温度可立即降下来;天然金刚石被地幔岩浆快速带到地面后,能较快地冷却下来。

至于嵇教授以 “成千上万国内、外地球科学家”的一致认识来否定苏先生的工作,还以此出言嘲笑,更是不妥。若这样考虑问题,还探索什么呀。科学史上 “成千上万的人都错了”的事不是没有。科学就是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

请记住科学的四条原则:非盈利性原则、普遍性原则、公开性原则和可怀疑性原则。

所谓公开性,对一个研究团队来说,就是不要将自己封闭起来。要从其它学科中吸取营养,要学会与不同领域的学者交流,不要听不得不同意见。还要倾听大众对本学科的意见。随着国民教育水准的提高,大众的见解不是完全没有参考价值的,出现闪光的亮点都是有可能的。

现在板块说是地学的主流学派。这只能说明,板块说对解决国民经济和科学认识问题上的责任和义务更重了。随着新观察资料不断涌现,与板块说矛盾的事实也必然更多。要适应这种变化,不要死抱住某些洋权威的观点不放。

这里摘引两位网友(都是有科学判断力的知识阶层)对目前地球科学状况发表的感想,发来供嵇教授一阅

http://mengfanchang4426.blog.163.com/blog/static/128164019200910521455182/
网友阿柱:

 

地球科学中的燃素说,板块学说------------
      
在几百年前,如果有人问:木头为啥会燃烧,化学家会说那里面有燃素------。这样一来关于燃烧的问题都能回答了,又省心,又省力。现在的地震学也是一样,你问,那里为什么会地震,---  ---,地震学家会说,那里的 板块又挤撞了。又省心,又省力。
      
为什么地震总预报不准,这与地球科学的基础理论有关。地球科学有那么多误区,我们还能指望他们有什么大的作为么?

随心所欲的板块学说----------
     
贰十多年前,在大别山北麓发现了柯石英,一种高压变质岩,它只能在高温,高压,舜时的条件下形成。业内人士的解释说,有一股板块迅速插入地下百余公里,之后又迅速拔出来。
      
这是受热对流影响太深,达到了言必称板块的程度,完全不顾地质地理方面的事实。
      
地学家们,受板块的毒害太深,不仅影响自己的学业,还误人子弟。可以预言,大的地学成果,还像魏格纳一样,必定出在业外。

地球科学还是科学吗?---------
      
一个假说(热幔柱),违背众多的基本原理,而作为一个学说(板块学说)的根基,这在整个自然科学界也是罕见的。当我们看到印度洋大海啸,看到汶川大地震,还能对这些祸害人类的假说,学说置若网闻吗。
      
大科学家不是不会犯错误,但是,在国际国内,数以万计的学者同时犯同一个错误是不可原谅的。当我们看到在微观世界,在生命科学界,在天文学界所取得的成就,地学界不感到愧疚吗。地球科学还是科学吗?地学革命是什么东西?


网友真理居士:
http://q.sohu.com/forum/20/topic/2576323

,为什么把一个顶多算一个科学假说或科学童话的学说宣传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并且使用行政权力压制不同学派意见和研究论文的发表?现在板块构造学说已经宣传的家喻户晓,路人皆知,还在中小学教科书上当成科学真理向学生灌输。

 

有上述看法的并不是个别人,有这样的反对意见正说明这一主流学说仍大有改进的余地。对这样的反对意见,唯一的办法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但在目前也难,因为现在这个理论仍然说不清它的动力机制。既然如此,那就安下心来,好好地整理一下自己的家当。有魄力的话,连洋牛人的遗产也好好清理一番。拿出一个像样的东西来,才能让人心服口服。

对于“大陆深俯冲”这个命题,好好地设法搞清中国大陆底下上地幔的状况,让“大陆动力学”有一个基本的平台倒是会赢得一分尊敬。我国东北、山东、湖南等地方出产天然金刚石,用金刚石搞清这些地方的上地幔究竟有没有发生过大幅度的搅动(见“摒弃板块说的理由(一)”)。中国这块大陆究竟有没有发生过“大陆深俯冲”、“陆根拆沉”等大尺度搅动地幔的过程,事情就会比较清楚了!

真心地希望作为主流派的嵇教授一方能正确对待为解开“柯石英疑谜”而在其它方向做工作的学界同仁。解决问题的重任是在你们身上,工作还是要身处地质科学院、重点国家实验室这些科学机构,领取国家工资的人来做的。外人只是对一些不理解之处向你们进一言而已。

 

 



https://m.sciencenet.cn/blog-51667-304858.html

上一篇:重新认识我们的地球(之十一)中国大陆地震成因探讨
下一篇:从汶川地震应变前兆看大地震预测审慎乐观前景

5 王伟 吕喆 张国良 侯振宇 zhaowanfu

发表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1: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