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唯变化永恒...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lhua 世间唯变化永恒,以开朗的心简洁地生活...

博文

信息甄别:管理与工程的关系

已有 2433 次阅读 2017-6-14 21:13 |个人分类:信息甄别|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管理与工程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到底什么是管理?它与工程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1978年9月27日,许国志、王寿云、钱学森在上海的《文汇报》上曾经联合发表过一篇名为“系统工程-组织管理的技术”的文章。

     有人不解的问:为什么叫技术、叫工程,而不说组织管理的科学呢?

     钱学森觉得这个的确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这门学问的基本精神。为此他在“什么是系统工程?”一文中回答:

      “系统工程是要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是讲究实干的,是要改造客观世界的,而不是只研究研究学问。从科学的广泛涵义来说,当然也可以叫做组织管理的科学,叫系统工程更为确切些”。

     此外还有人问:组织管理这件事不就是行政事务那一套,我们国家的各级干部不是天天在做吗,怎么又提出什么新词儿,叫系统工程呢?

    钱学森的回答如下:“对!从提这个问题的角度来说,系统工程的道理并不新奇,就是我们日常办事的道理。比如:制造一件产品,生产组织总要服从生产工序,一道道工序安排,前道工序没有完,不能开始下一道工序,而且一道工序需要一定时间去完成。车间生产调度多少年来就是这样安排生产的。但如果我们问生产调度同志:“你有没有把握说你干的已经发挥了车间的最大潜力,达到了最高效率呢?”那恐怕未必有把握吧!而系统工程就可以做到这一点,告诉我们如何安排车间生产以达到最大效益。因此,系统工程的任务是改进我们的组织管理,提高效率,也就是提高组织管理的水平。

     接下来钱学森自问:系统工程采用了什么好方法来达到这个目的呢?

     钱学森回自答:是科学的方法,是定量计算的方法,所以是数学的方法;也就是100-200年来近代科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都在采取的途径,不能满足于定性,要定量。我们把系统工程中用的数学方法概括为一门学科,叫运筹学(取自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但要说明的是,系统工程的理论基础不能只是一门运筹学,还有其他。那就要看系统工程的具体对象了。例如前面所举的车间生产调度问题,就是工业系统工程(简称工业工程),那当然要懂得生产力组织的经济学,就是人和生产设备的经济学,这门学问于光远同志把它叫生产力经济学。如果系统工程的工作对象是一个公社、一个县的农业生产,那就要知道农业生产(包括农、林、牧、副、渔)以及工业、商业综合经营的学问,也就是“农事学”;那这门系统工程就叫做农业系统工程。再比如系统工程的工作对象是情报、资料数据库等的所谓信息网,那自然要知道信息技术,这门系统工程就可以叫做信息系统工程。系统工程是分门别类的,各门系统工程专业都有它各自的理论或技术基础;但另一方面,不论哪一门系统工程又共同地以运筹学作为他们的数学方法,说明他们处理问题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又有他们的共性。因为系统工程是要解决实际组织管理问题的,有了理论数学方法还不够,还要具体计算,得出结果,作为实施的设计方案、蓝图。但这里遇到一个难题,计算工作量太大,如果用人手算,结果还没算出来,事情已经过去了。所以我们需要电子计算机来助力,人算8个月的数据,电子计算机用不了半小时就算好了,这才使得系统工程的实践能成功。因此系统工程离不开电子计算机,或者说电子计算技术的出现,才有可能切实的把组织管理的水平提高。教育部已经在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大连工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华中工学院设置了系统工程研究所、研究室,中国科学院成立了系统科学研究所作为系统工程的专门研究机构,最近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已经批准成立我国第一个专业群众学术团体: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即将开展全国性的系统工程学术活动,并办会刊。以上情况说明系统工程已在我国生根了,我们可以预期它的茁壮成长。系统工程的研究和实践涉及到现代科学技术中广泛的领域,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因此开展系统工程工作需要动员各方面的专家,需要我国的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携起手来,共同推动这一类新技术的发展,大力提高各项事业的组织管理水平。(《科学家谈系统工程》,科普出版社,1981年)

       



https://m.sciencenet.cn/blog-520919-1060767.html

上一篇:信息甄别:加入家长教师联合会
下一篇:信息甄别:最佳营养问卷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23: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