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永利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aoyongli800

博文

海归?海不归?三思而后行 精选

已有 21986 次阅读 2011-4-15 09:17 |个人分类:科海求索|系统分类:海外观察|关键词:学者| 科研, 海归, 人才引进, 海龟, 海不归

      近年来,由于金融风暴的影响,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经济上受到很大的冲击,科研经费也被大幅度削减,很多科研人员抱怨日子难混;而与此同时,中国对科研的支持力度却在逐年增加。而且,由于国家近期制定了很多人才政策,各个省市、各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也便纷纷积极响应,开出了很诱人的引进条件,将其张贴在网页上比较显要的位置。如此种种,很多人预言,近期将会形成新的归国潮,也的确常有朋友咨询归国之事,说想赶紧回来,如果近5年不回来的话可能就回不来了,这话听着有点“抢盐”事件的意思呀!我觉得这么重要的事情还是不要盲目跟进为好,选择之前还是把各种可能的“得”与“失”分析透彻,并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权衡利弊之后再做决定,否则会使自己陷入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
 
      (先声明一下,以下分析不适用于国宝级大海龟,也不适用于无条件回国的海归、不得不归的海归和非常小的海归)
 
      首先来看一下“得”吧!当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精神上的需求就变得尤为强烈,我想许多海归都是为了追求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而回国的,即所谓的自身价值、成就感、名誉、地位等等。有的则是看到自己昔日的同学、朋友都在国内混得人模狗样、呼风唤雨的,平静的生活再也过不下去了,心想自己当年可是比他们优秀多了,于是也便觉得中国这片土地应该成为自己叱咤风云的疆场。怎奈精神层面的东西,很多也必须通过物质来体现,再通过他人的肯定而转化到精神层面来。各地引进人才的政策也正是抓住海归的心理来制定的,一般也无外乎几条:一、年薪XX万元;二、安家费XX万元;三、启动经费:XX万元;四、高级技术职称和行政职务(就是给一官职)。但是要清楚认识到的一点就是:政策的提出和政策的落实是两个完全不同层面的概念,说得再远一点是两个空间上的东西。前几天看到“山东实施泰山学者攀登计划 每人至少700万支持”吓了一跳,打开一看,原来如此(“泰山学者”的岗位设置期一般为5年。期间,省财政每年给予每名“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0万元、所带科研团队5万元岗位津贴,每年为每名“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提供5万元科研补助经费。设岗单位原则上要每年给予每个“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所带科研团队5万元的岗位津贴配套经费,每年为每名自然科学类特聘教授提供15万元、人文社科类特聘教授5万元科研配套经费),由此可见一斑,资源还是那些资源,而引进的人数在与日俱增,甚至出现“万人计划”,可想而知落到每个人的头上会有多少,而且即便是这有限的承诺,也不是100%能够兑现的。现在更多的情况是,你不全职回来,用人单位不敢兑现承诺;用人单位不兑现承诺,你不敢回来,如此就造成了“拉锯扯锯”的局面。当然,造成这种局面说明国内的用人单位也在逐渐走向成熟,不像以前见到海归就盲目投钱,以至于被一些骗子和牛皮大王空手套了白狼。现在国内也在最大程度地规避风险,这就直接导致了政策落实的难产局面,当然这也无可厚非,人家也不知道你离开了国外的土壤是否依然能够茁壮成长,开花结果?况且你还留着后路呢!说不上哪天拍拍屁股走人了,人家岂不落得人财两空?况且“不见兔子就撒鹰”从来都是一种冒险的做法。即使彼此最大程度地信任对方,那么承诺在被兑现的时候也往往会有一定程度的调整,调整的幅度视具体情况而定。一个朋友被国内某高校引进了,启动经费最初说是200万,之后变成100万,最后缩水成50万,但兑现仍成问题。
 
      话说回来,即使国内用人单位对你十二分地信任,所有的承诺都变成了现实,你的“得”又有多少呢?首先年薪XX万,再多估计也不会超过你在国外的年薪,但却足以令本土同胞感到不平衡了;安家费,相对于昂贵的房价实在不算什么,而且那是在你买房子的情况下可以兑现,不买房子是不可能兑现的;启动经费如果光用来维持每年的科研费用倒是可以,问题是做科研硬件条件很重要,如果没有相应的仪器设备跟着(不需要仪器设备的领域不在此列),你有再大的本事又能翻几个跟头呀?所谓破家值万贯,而你一切都要从头组建,谈何容易。至于一些行政职务的承诺,即使兑现了,试问你的前任怎么看你?你周围的同事又怎么看你?他们真的相信“远道的和尚会念经吗”?而你真的会念经吗?有真经可念的人真的有那么多吗?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失”。一、失去了家庭的温暖。很多海归在国外留学多年,已经有了安定的生活,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配偶和子女不能随同回国(这也是导致用人单位对海归不信任的主要原因,有了这条后路,可以随时回归大海),所以回来了就意味着青灯古卷的寂寞时光开始了,人生的乐趣顿时失去了大半(当然也有愿意失去的,并为了失去而回来的,对于此等人这里不便评述);二、失去了和谐的工作环境。由于各种引进政策及待遇的“被高调”宣传,使本土同胞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不平衡,是呀!这么多年兢兢业业打下的江山,还没坐稳,抢饭碗的就来了,而且还坐了上座,人家能高兴吗?所以你还没来,就已经树敌无数,再加上某些海归回国后做事的特例独行,工作成绩的差强人意,种种原因决定了海归和本土同胞很难成为真正的朋友;三、失去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常听国外的朋友形容国外的生活状态是:“好山,好水,好寂寞”,形容国内的生活状态是:“好脏,好乱,好快活”。国内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文环境和发达国家相比相去甚远,这是不言而喻的。要想生活的快乐是需要有一定适应能力的,或者人家本身就是能够在垃圾堆里找到宝贝的人。四、失去了心理上的轻松。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人家花高价引进你了,当然是要物有所值的,看看人家订的考核指标就知道了(一般这个是在招聘启示里没有的)。SCI的数量、质量哪样都不能少,而且要在短时间内见成效,根本不会考虑你重新建立实验室、组建团队所需要的时间,如果你不把国外的工作留一点回国发表的话,短期内没有傲人的成果,你的能力就会受到质疑;对申请科研经费的档次及经费数也有要求,级别太低了,钱太少了都是不受待见的。不错,国内的科研投入是大幅度提高了,但经费的分配还是比较集中的,尤其是大项目更是如此,科研经费的获得与否光靠科研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国内的水平也在逐年提高,已经今非昔比,身边的土鳖们每天都有超越你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你能够睡上一个安稳觉吗?我就听说一个海归,因为周围本土同事发了Nature而备感压力,头发越来越白,越来越少,终于变成了一片盐碱地。很多人就是在这样的煎熬中由健康,变成亚健康,再到......施一公教授是国内引进人才成功的典范,应该是在国内创业最为顺利的一个人吧!但是当他在自己的博文里回顾归国创业经历的时候,用的一句话是:不容易!真的不容易!我想个中的酸甜苦辣只有当事人自己的内心有最真切的感受,只是很多海归对自己的感受选择沉默,或许是“心有千千结”吧!只不过“结来结去终难解”。
 
      所有选择都是有“得”有“失”的,最终会是“得”大于“失”,还是“失”大于“得”,因人而异。因为国内的环境是“选择培养基”,并不是任何人在这个环境里都能够生活得很好,混得游刃有余的都不是一般选手,要么水平的确是达到了谁都不能忽视的地步,要么有个有实力的人竭力帮你,要么“综合素质”特别强;有些虽然是侥幸生存下来了,却已是元气大伤,大有病去如抽丝之感,自己的自信心也受到极大的伤害;有些则在认清现状之后重新回归大海;有些则因为既没有生存下去的能力,也没有退回去的勇气,所以选择了更为极端的方式,那就是亲手结束自己的生命。
 
      海归?海不归?请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一个详细的分析,权衡利弊,再做决定,毕竟这是一个人生的重大抉择,任何的轻率和鲁莽都可能造成终生的遗憾。所以,三思而后行。
    
      PS:因为本人现在既不是海龟,也不是土鳖,是二者的朋友,对某些事情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所以才决定写这篇博文。旨在让有意归国的人初步了解他即将面临的可能问题,做好心理准备;本土同胞也了解一下海归们的生存现状,做到理解万岁;意欲引进人才的单位也应及早做好准备,既然是“潮”,难免鱼龙混杂、良莠俱现,睁大眼睛才是真道理。引进的人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还是把有限的资源用到货真价实的海归身上吧!


https://m.sciencenet.cn/blog-52239-433422.html

上一篇:择偶时聪明和漂亮哪一点更重要?
下一篇:做摄影师太不容易了

63 王涛 张鹏举 侯成亚 刘庆丰 郭桅 刘用生 吉宗祥 周海华 袁贤讯 马臻 赵豪飞 鲍得海 武京治 程丝 谢鑫 李静芳 杨艳明 王桂颖 齐霁 杨月琴 于锋 武夷山 李冰 逄焕东 何振峰 曹贺贺 王孝养 张永忠 王汀 马红孺 徐迎晓 曹小晶 张炯 王守业 郑永军 吴锦宇 唐朝克 翟远征 张乾兵 孔晓飞 陈伟 孙峙 董志刚 孙洪广 张焱 钟伟 韩健 郑剑 ycjyf hangzhou xiaobaobao888 liuzhan001st luxiaobing12 liguoshuai neilchau zhige xqhuang lixuke2005 songshu123 ahsys opticssim zhucele usefor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0: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