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永利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aoyongli800

博文

开博两年半的心路历程

已有 5398 次阅读 2012-6-30 09:33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博客资讯|关键词:学者| 博客、博友、博文

从四月旬到六月旬,整个答辩、毕业季没写一篇博文,估计一直关注我博的朋友肯定以为我已休博或人间蒸发了。其实久不更新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常态,因为一直以来我都不是一位勤奋的博主,发文的速度也完全没有规律可循,可以一天写一篇,也可以两个月不更新,但不管间隔多久,关于休博的事倒是从未想过。尽管我在政治上有与年龄不相称的幼稚(WBJ博主的评价;作为导师蠢得没CA博主的评价,而且深得“周扒皮”管理心态的精髓(升华一下个别博友同学的评价);写的部分博文可能对读者具有误导作用(ZZ博主的评价常常因无意中捅了马蜂窝而被叮得满头包或被口水呛得好半天喘不过气来,但依然守望着科网的一亩三分地,不曾离开。

因为发文的速度堪比蜗牛(开博2.5年,只写了58篇博文),弄得知道我博客的老师、朋友、同事和同学见我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的博客怎么老不更新?有时间多写点博文吧!嘿嘿!其实以前我写博都是“有感而发、无感不发”的,现在渐渐演变成“即使有感,也要斟酌是否该发”的悲惨境地。原因颇多,概述如下。

一、发现自己是一个天生的炸药专家。一直以为自己“有感而发,信手拈来”的文字很平常,所以总是不加斟酌,将其当做一块“次品砖”抛出去,结果总是在抛出后不久听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方才惊觉:原来自己扔出去的是炸弹,而且可以确定的是每一次爆炸都有几片弹片不偏不斜地落到WC里,弄得“有声有味”的。于是渐渐明白,自己不仅是一个捅马蜂窝的高手,而且还是一个浑然天成的炸弹专家,随手扔出去的任何东西都可能瞬间变成炸弹或手雷,为了“维稳大计”,再也不敢轻易出手了,尤其是那些经过自己长期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初步判断为有爆炸潜能的东西是断不敢再扔出去了。

二、写实名博客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因为熟悉的人中登陆科学网网站的人很少,多数只看科学网电子杂志,因此在最初开博的时候没有人知道我的存在,所以觉得很是轻松惬意,想写什么写什么,完全无所顾忌,后来因为一篇博文上了头条,于是很多熟悉的人在科学网电子杂志上看到了我的名字,霎那间没有脚的信息以风的速度在我熟悉的人中迅速蔓延......以至于一位长期和我失去联系的朋友由此找到了我。而且在一次参加学术会议时,同门师兄弟、师姐妹聚会,我的博客居然成为了饭局上主要的议题,令一直惬意于“路人丙”角色的我有一种“丑媳妇见公婆”的窘迫与尴尬,连一位多年不见的师弟也调侃说:Y老师说你现在已经是名人了。后来每每出行、打电话、出席会议、参加答辩、学生来送审论文......大家都会带上一句:你还有一个博客哈!院里的女同事更是惊叹地说:你真勇敢!于是在短暂的错愕之后蓦然觉醒,原来自己是一个如此勇敢的人。此后,每每发文,心里便惴惴的,总要想一下都可能是谁在看,会不会太露怯会不会触及某些人的神经,会不会某一天突然被召见,出来的时候胖了一圈儿......尤其担心自己被群殴的狼狈样被自己的熟人,尤其是学生看见,因此无比期待脸上起满老茧的那一天。

三、时间是博客更新的限速步骤。虽然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每天似乎都很忙碌,尤其是在答辩季,从四月初开始到六月中旬,先是修改博、硕论文,之后是评审论文、评审国基项目、参加论文答辩、对本科生的论文进行查重并主持答辩会,另外还有每周一次的文献阅读以及每3周找每位同学讨论一次课题,间或改改论文、撰写专利回复函以及项目申请书等,似乎永远有忙不完的事,有时候连发牢骚的时间也没有,写博文就更是一种奢侈了。

当然,以上几点并不能完全概括写博文的心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不管多久没有更新,我依然在这里。



https://m.sciencenet.cn/blog-52239-587384.html

上一篇:家有素食男
下一篇:我们都相信你是来报恩的

38 李学宽 马臻 曹聪 刘艳红 武夷山 曾庆平 刘旭霞 吕喆 陈沐 张玉秀 王晓明 刘玉仙 王善勇 齐伟 汪育才 陈智文 翟远征 林涛 刘用生 徐索文 曾泳春 郑永军 王春艳 陆俊茜 杨连新 余昕 陈安 王桂颖 罗帆 李毅伟 吉宗祥 马冠一 刘钢 傅蕴德 xuanxuanchan fansg sanwenshi lingling10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0: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