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科学通报》对话饶子和:2016世界生命科学大会

已有 5371 次阅读 2016-10-31 15:07 |个人分类:《科学通报》|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学者| 生命科学大会


    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国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共同举办的2016世界生命科学大会将于11月1~3日在北京举行。会议邀请几百位国内外知名科学家担任报告人,围绕生命科学、医药卫生、农业及环境等领域的基础研究、科技进展、科学普及、政策法规及伦理等方面展开研讨,是世界生命科学和中国生命科学界的一次盛会。近期《科学通报》对大会的组织委员会主席饶子和进行了专访,请他谈了对此次会议和国内生命科学研究的看法,以及对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建议。



饶子和,分子生物物理与结构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院院士,TWAS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爱丁堡皇家学会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南开大学教授,中国科协生命科学联合体主席团轮值主席,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长;曾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委,南开大学校长等职。


《科学通报》:请您介绍一下此次世界生命科学大会召开的背景,是什么契机促成了此次盛会在北京召开?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饶子和:生命科学是21世纪的主导科学之一,与人类的生存和健康、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生命科技领域的创新,带动了人类社会相关领域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的重大革新,并引发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的变革。在近十年来Science 杂志公布的世界“十大科学突破”中,超过一半的突破与生命科学相关。

中国对于科学研究的投入近年来也在不断增加,2013年已超过欧洲,预计2020年将超过美国。与之相应,中国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发展迅速,取得了系列重大原创成果,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全球化合作日益广泛。作为人口大国,中国的医学与健康、农业与食品安全、环境科学、卫生政策等问题颇受世界关注。目前国内外生命科学研发和技术产业化不断呈现出新的变化和新的格局,为中国生命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正是在这样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决定于2016年11月1~3日举办以“健康、农业、环境”为主题的世界生命科学大会,并由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18个全国性专业学会联合组成的首个科技社团联合体——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承办。此次大会旨在通过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和成果展示,全方位展示世界生命科学前沿进展及我国生命科学所取得的成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同时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国际间的交流合作,以促进我国生命科学实现跨越式创新发展。



《科学通报》:此次大会形式和内容有何特点和亮点,可否请您介绍一下?

饶子和:此次大会将是我国举办的生命科学领域层次最高、覆盖面最广的一次国际学术盛会。首先,大会由我国生命科学领域18个专业学会共同承办,大会主席是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院士和诺贝尔奖获得者David Baltimore;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免疫学家曹雪涛院士作为大会学术和程序委员会主席,牵头学术团队精细设计和积极推动了大会日程安排,保证了大会的高学术水平。大会邀请了400余位特邀报告人,其中包括13位诺贝尔奖得主、3位世界粮食奖得主、3位沃尔夫奖得主,以及美国科学院院长、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等众多享有国际盛誉的顶级科学家。

其次,大会的覆盖面非常广,将涵盖生命科学、医药卫生、农业及环境等领域的66个分会主题。特邀报告人将在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农业、环境、动物、生物技术、健康营养、医学伦理与卫生政策以及生物样本库等领域同与会者们交流最新的学术进展和发展趋势,全方位展示世界生命科学前沿进展及我国生命科学所取得的辉煌成果。大会还将设立规模宏大的技术与成果展示,展览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展览分为成果亮点展区、科普展区、中小企业展区以及国际与国内企业形象展区等几大区域,将集中展示生命科学领域重大成果与突破性进展,并体现民众关注的生命科学热点。此外,大会中设置的科普大师讲堂、政策法规及伦理研讨、青年科学家论坛,以及女科学家论坛等专题都很值得期待。



《科学通报》:此次大会的召开对中国生命科学的当前及未来发展预期会有什么影响?

饶子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所属18家全国性专业学会之所以付出这么大的努力来组织这次盛会,是因为深知此次会议的胜利召开对中国、乃至世界生命科学的当前与未来都会有深远的影响。

基础研究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源动力,生命科学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国在国际上开展科技竞争的重要领域。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科学家在生命科学的多个领域实现了源头式创新,产生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性成果,我们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尽快产生更多引领世界生命科学潮流的大师级人物和世界级科学家,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的成果在我国疾病防治、卫生政策、新药研发、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控等领域中实现尽快转化。此次大会无疑会对展示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科研实力和创新成果、提升我国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国际间的科技交流合作以及展望和规划生命科学的发展前景大有帮助。

此外,此次大会中设置了专门的论坛和研讨,将对中国生命科学研究以至其他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弱点和挑战进行研讨和提出建议,如提升科学研究的质量、科研诚信、完善科研伦理和科研管理中的政策法规以及科研评价体系等,将助力我国生命科学研究尽早在更多的领域实现领跑。同时,此次大会议题覆盖面广,将能够有效地促进各国生命科学领域的优秀科学家、企业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应对生命科学的挑战。


《科学通报》:我国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发展迅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研究成果,从世界范围看我们的研究水平处于什么位置?

饶子和:同其他学科一样,近年来中国生命科学研究产出的数量与质量、研发支出以及国际合作均有迅速的提升,高影响力的科研工作也大大增加。在某些领域,如结构生物学、基因组学、新发传染病、干细胞研究等的某些研究方面具备了引领世界发展的能力。单从结构生物学领域发表文章的情况来看,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大陆科学家作为通讯作者发表在Cell、Nature、Science 杂志上的论文,在2000~2009的10年间共有12篇,在2010~2014年增至40篇。

同时,中国近年来还产出了一批非常具有应用价值的研究项目,例如今年5月份,英国广播公司(BBC)专门报道了中国动物器官移植的研究成果。同时,根据汤森路透的数据,近年来在入选其高被引论文的作者中,每年有十几位来自大陆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并出现了像王俊、颜宁、陈化兰、黄军就这样入选“Nature 十大科学人物”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青年生物学家。

但从整体来说,中国生命科学研究的整体影响力仍然不足,真正具有原创性的、有重大突破的研究占比例较少。以生物物理学学科为例,中国的发文量近十年来一直处在世界第二的位置,但2015年的篇均引次为世界第五(2010年左右仅为第九)。此外,不少学科还处在追踪国际热点的阶段,有的与国际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科学通报》:作为学术沟通的桥梁,您认为中国科技期刊应该怎样定位和发展,从而更好地为科学交流服务?

饶子和: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与中国科学的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一方面,科技期刊的水平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科研水平,尽管可能具有延迟性并受政策等客观条件影响;另一方面,优秀的科技期刊可以反哺科研工作,有利于科研成果更加公正、快速地传播。中国科技期刊在国际范围内走上快行道是最近十几年的事情。基于我国科技期刊几十年的积累,并借鉴国外同行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我认为中国科技期刊在发展中应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依托学术团体,不断提升学术质量。主编、副主编要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力,编委会成员要是同领域的领军学者,代表相应学科的最高科研水平,期刊的发展还应依托学会、高校、科研院所等具有雄厚科研实力的学术团体,这些在期刊学术内容建设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出版水平与国际高水平接轨。包括采用严格的同行评议程序,实现全文数字化出版、网络出版,在文章体例、编辑规范、版面设计、印刷等方面均应符合国际高水平科技期刊标准。

   第三,坚持公益性和开放获取。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科技期刊不应以营利为目的,而应侧重于传播科研、提升国际影响力,实施全文开放获取,让全球读者可以免费看到文章内容,增强期刊的显示度。

   第四,适当突出中国元素。我国科技期刊应承担宣传中国科学和文化的责任,对我国学术现状、学术环境、学术新闻、学术历史等非研究内容进行报道。例如,Protein & Cell 创立了“Recollection”栏目(有人称其为“朝花夕拾”),回顾了近百年来对中国生命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物和事件,向全世界介绍、弘扬了我国生命科学的学术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沉淀了我国的生命科学历史,该栏目受到了广泛关注与好评。

    第五,强调学术话语权。对华人科学家发表富有创新性、争议性的科研成果给予政策倾斜,使华人科学家在世界上有一块掌握学术话语权的阵地。例如,Protein & Cell 在2015年5月发表的“基因编辑”一文,刊载了首次在人类畸形胚胎细胞中进行基因编辑的工作,是我国创新性研究的代表,引起了全世界范围内科学界、伦理学界的大讨论,全球多家媒体,包括Nature、Science、Cell 等期刊对此进行了报道,并促使各国完善干细胞、基因编辑相关科学伦理法规。


《科学通报》:您对未来我国生命科学的发展方向如何看?对年轻科研工作者有何建议和期望?

饶子和:现阶段,中国生命科学研究首要的问题是从数量向质量的转变,避免创新程度不高、单为发文章而做的重复性工作,关注能够引领科学发展前沿的重大创新性研究。另外,在面对一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重大挑战”的科学问题上,如脑计划、基因编辑、癌症与传染病研究,海洋生物、太空生物学、环境保护等跨学科研究,集中优势资源可能有利于及早产生突破性成果。同时,应注重对生命科学领域基础研究的投入与扶持,保证生命科学研究“源动力”的健康、快速发展。

希望年轻的科研工作者们能尽早找到自己的科研兴趣点,不盲目跟风和追逐潮流,踏踏实实地积累学科知识和试验技能,尽可能地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努力工作、用心生活,开辟自己学术发展的新天地。


该文将于《科学通报》2016年第31期科学访谈栏目刊出,敬请关注!




https://m.sciencenet.cn/blog-528739-1011951.html

上一篇:波浪能,你听说过吗?
下一篇:元素起源 我们是“一颗小小的星尘”

1 孙学军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20: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