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C201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C2011

博文

美食家12——极清香 精选

已有 6429 次阅读 2014-4-20 22:46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美食家12——极清香

曾泳春


张镐哲,《再回到从前》。

如果再回到从前
所有一切重演
我是否会明白生活重点
   

    很多人都以为闽粤习俗相近,包括语言和吃的习俗,正如我曾经以为江南一带习俗相近一样。一想起江南,都是黄灿灿的油菜花,都是吴侬软语,而唐伯虎一路追随秋香,在江南留下流传至今的风流佳话。

    后来真的到了江南,才发现远非如此。江南一带的语言是否是同一派系,我没有研究,但菜系显然是不同的。到绍兴吃饭,就像进了盐铺,而到了无锡,却像进了糖铺。绍兴人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苦难,到今天还把东西都腌咸晒干了吃;而无锡人到底是有多甜蜜,才把菜做得如此酥甜——豆腐干是蜜汁的,连肉骨头都是甜的。

    其实无锡人做的这种甜到极致的菜,福建人也做,但那是有约束条件的。闽南的传统,产妇在月子里的食物是放糖而不放盐的。当年我就吃了整整一个月用红糖做出来的食物,幸好我爸是研究甘蔗的,连红糖都是自己熬的,想要熬多甜就熬多甜(小时候我吃甘蔗,都不说吃甘蔗,直接就说我今天想吃973,或者说尝尝863973863等都是甘蔗品种的代号)。这也是后来美国的那些甜食根本甜不住我的原因。广东的产妇也吃这种放糖不放盐的食物——姜醋猪脚,原料是猪脚、鸡蛋和大块的姜,做的时候不放水,只放甜醋和黄糖,那是相当的酸甜。家里有产妇的都会准备一瓮这样的姜醋猪脚。 所以说,广东和福建只有坐月子的产妇才吃放糖的菜,是有约束条件的,不像无锡人,日日吃这种放了很多糖的菜。

    扯远了,说回闽粤习俗。在我看来,粤语和闽南语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方言。也许是香港电影的影响比台湾电影深远,不少人听我说话,经常会说我的口音有些像香港人说话。我总是懒得解释,其实我的口音是有些像台湾人说话。虽然我自称普通话很准,但如果我回乡一段时间,跟家乡人厮混久了,闽南口音就会原形毕露。闽南语远比粤语难学。闽南语里包含了很多古语,我曾经做过简略的汇集,但其博大精深,不是我有精力去研究的。

    重新说回美食,广东人会认为上海的鸡汤太油了,喝不下去;而闽南人则会认为广东的鸡汤太浑浊了,也喝不下去。广东的汤是煲出来的,虽不油腻但汤色浑浊。闽南的汤更见不得一点油腥,而且得是那种清澈见底的汤色。比如鱼汤,全中国大部分地方做鱼汤,都是先将鱼在油里略煸,然后放水放料,烧成一锅乳白色的鱼汤。广东的鱼汤,比较有名的葛菜生鱼汤,和其他煲汤区别不大,都是把所有的料放入煲里用文火煲几个小时。但闽南的鱼汤,是隔水炖出来的,将鱼、水和姜放在盆里隔水炖,这样做出来的鱼汤是透明微黄的,清澈见底,没有一点油星子,非常清甜。这才是闽南的汤。闽南人喜欢拿海鲜做汤,各种贝壳类的海鲜如蛏子、白蛤、牡蛎等,都可以用来做汤,汤里只放姜、香芹,其它什么都不加,连盐都少放(蛏子汤甚至可以不放盐),只需将水滚开,10分钟就能做成一盆清澈透明的汤。在吃了很多油腻之后,喝一碗这样清淡的汤,有一种回味无穷的通透感。

    妈妈随茶叶给我寄来了一把草枝,说炖肉汤吃(肉汤包括了家禽、排骨、瘦肉)。我以为是小时候常吃的马齿苋根,马齿苋根炖肉汤有一种清香味儿,微甜。我取了两根炖了一回鸭汤,却发现不是马齿苋的味道,稍苦一些,但也很清香。问妈妈是什么,答曰虎尾轮根。看来闽南渊远流长的药膳还在不停地发扬光大啊!其实客家人也喜欢这样的药膳,鸡骨草瘦肉汤,就是一道很有特色的客家菜。这些草药肉汤,都是清澈透明,带清香味道的汤,是闽南人独爱的。

    但江南有一道菜,我非常喜欢,就是春天吃的芦蒿。汪曾祺先生考证过,似乎蒿有多种,我们吃的这种未必就是芦蒿。他对这种蒿菜给了一个评价,就是“极清香”。我今天炒了一盘蒿,吃这道菜,有站在水边的感觉,的确是极清香。

虎尾轮根

极清香




https://m.sciencenet.cn/blog-531950-786903.html

上一篇:来来往往
下一篇:让一切随风

51 陈小润 武夷山 陈楷翰 郑永军 刘洋 李小文 庄世宇 张婷婷 余昕 魏东平 吴飞鹏 钟炳 刘艳红 陆俊茜 赵斌 刘立 应行仁 李学宽 徐晓 水迎波 罗帆 韦玉程 何士刚 王桂颖 陆雅莉 戎可 邢志忠 李天成 李璐 廖晓琳 王晓明 柏舟 张洁 耿小昭 赵凤光 朱教君 虞左俊 姚强 陈龙珠 朱志敏 吉宗祥 wangqinling clp286 者仁王 jimiyg littlekim freefishh zzjtcm handsome02 mbnl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8: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