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C201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C2011

博文

世界是如此的小,我们注定无处可逃 精选

已有 8974 次阅读 2014-7-29 22:26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世界是如此的小,我们注定无处可逃

曾泳春

   

    早晨,手机上的QQ“当”的一声惊醒了我,群里的同梦发来消息说,暂时帮我租到房子了。我松了一口气,临行在即,最后的一件事终于有了着落,我总算可以安心地提上行李乘上夜机,去到南半球那个有个小房间等着我的地方了。

    可是我真的能安心离开这3个月吗?

    每当我们回望的时候,总是发现时间的飞逝比我们想象的更快。从2008年去北卡访学到现在,6年的时光飞一样地过去了。6年前的北卡之行,几乎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那时我上课,带2名硕士生,实验室的机器还没有搭建,主持的青年基金刚刚结题,一项横向项目运行了2年(工厂没有逼着我)。可以说,那时的离开,我是毫无牵挂的。

    我毫无牵挂地来到北卡,欣赏了一年静谧的湖光山色,用我的卡西欧相机拍了很多照片,这都是后话。

    而今天,当我准备再次踏上出国访学的旅途时,却发现早已没有了6年前那种毫无牵挂的轻松。我现在依然上课,但在这5年间,实验室的机器造出来了,博士生工作室建立起来了,硕士生、博士生和留学生在我的办公室进进出出。一名博士生步入毕业的轨道,这个夏天一直在和他一起修改论文。正当我以为这两天终于可以完工,好好休息两天再准备出国的东西时,另一名去国外交流一年的学生忽然从国外打来电话,说有一个去香港做博后的机会,她很希望能得到,为此必须迅速步入毕业的轨道。这种忽然打乱计划的事情,纵然无奈,做导师的也只能是尽力帮助学生。还有一名博士生年底也要出国交流。事实上博士生的出国交流,经常会打乱整个课题的计划和进度,但学生们申请到了出国的机会,做导师的愿不愿意也得随他们的意愿。为了让她在出国前多完成一些工作,我在访学前的那点时间已是挤得满满当当。两个月前我又新招了两名博士生,前几天已经把她们的培养费交上了,按理说已经可以让她们开始工作了,这两天我几次想打学生的电话,想想还是忍了,一是不想太灭绝师太,二是,我实在照应不过来了。

    这就是我第二次访学前的状态,而这次仅仅是离开3个月,我的心就在每个学生身上摩挲来摩挲去,没有一个放得下。再加上实验室的机器,想起来就有些心力交瘁。我终于发现,就如希格斯粒子一样,一路走来,身上的质量越来越大,我再也不是从前的自由身了。

    现在想来,博士毕业后的一段时光里,我很是放松了一下自己。那时刚刚走上讲台,对教学充满兴奋感,乐于和学生在课内课外交流,以致于那两年我教过的本科生,走出校园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和我保持着联系。我也逐渐觉得,能这么教学教下去,什么也不想,日子挺美的。但很快我就不美了,因为发现稍稍放松了两年,我的科研就拣不起来了,直接的结果就是有两三年的时间,我没有发表文章。虽然我曾以专注教学、积聚科研力量来粉饰自己,但现在想来都是借口。

    曾经有个转去做行政的老师跟我说,搞行政要做很多杂事,很繁琐,但杂事做多了,就不想做科研了,与做科研相比,还是做杂事轻松。两年多前我写过一篇博文《如何评价一个大学老师》,当时曾经写过一段话,现在看来依然是我的看法:“看学生的选课情况,很难作为判断一个老师课上得好不好的标准。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老师还算负责认真的话,大学老师上课是很难分出伯仲的,各有各的特点,除非有特别好和特别差的。上课不是一个特别考验大学教师才能的东西,只要够认真负责,大多数大学老师都能胜任上课。所以,用上课来评价大学教师,我觉得是不可取的。”事实上我想说的是,与做科研相比,教学也是相对轻松的。即使是教基础课的老师,他们上课很多很累,但与做科研相比,心没有那么累。因为科研意味着要去寻求资金的资助,要管理实验室,特别是要一对一地培养研究生。一个研究生从进入课题组到毕业,导师花的心血,估计只有做了导师才能体会。所以,假如大学里真的设立教学型老师的岗位,只教学不做科研,我怀疑会有很多人(包括我)想要加入这样的岗位。因而难以体现教学和科研并重的公平。

     很久不写有关大学教师的博文了,作为小菜鸟,不敢说太多,只写点自己的体会。作为大学教师,教学和科研必须都做,我们责无旁贷。我展望的是,我们可以在一个宽松的环境里安心地做,慵懒地渡着大学校园里的静好岁月。


第二次学摄影的习作



   



https://m.sciencenet.cn/blog-531950-815672.html

上一篇: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下一篇:一个秋天收到的审稿意见(三)

54 李伟钢 李学宽 刘光银 曹聪 余国志 李宁 张士宏 吕喆 王春艳 张珑 武夷山 戴德昌 王善勇 余昕 陆俊茜 侯沉 赵凤光 韩世清 邢志忠 强涛 李土荣 应行仁 逄焕东 何士刚 赵斌 姚小鸥 杨正瓴 杨金波 罗帆 姚强 徐晓 韦玉程 曹俊兴 庄世宇 王修慧 王桂颖 李建雄 刘全慧 褚昭明 htli nonliear clp286 haoye wangqinling jiareng QDA2012 ybyb3929 zzjtcm aliala pangxinghong88 心静如水 xiexmbs biofans hkcpvl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8: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