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有人要来抢我的东西了,得快抱紧了,哈哈

已有 3653 次阅读 2010-8-6 00:59 |个人分类:专论—应急管理|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在我的博文《最近做的科研:可减缓性可挽救性可恢复性的逻辑统一》(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0088)中,涉及到我们提出的三个具有时间连续性的现代应急评价的概念。因为我强调了这个概念所以有价值,是因为之前的评价要么是几乎没谱的时候就做的评价(风险评价),稍微有一点谱的时候做的评价(预警信号的评估)和灾害发生后面向过去的评价(损失评价),而我们这个三系列则是事中或灾中面向下一步面向未来的评价策略,思路有了很大不同。

  看到有游客名【中科院应急组老成员】的留言,认为这三个东西不是我提出来的,而是2007年的中关村国际会议上很多人都提过的。留言如下:

[游客]中科院应急组老成员 [2010-8-6 0:26:47] ip:125.33.193.* 
朋友,这三个概念可能不能算你提出来的。2007年的中关村国际会议上就讨论过的。且有好几个人提出。

  因为我也是中科院应急组的老成员,所以估计留言者应该是老朋友了,在这里善意提醒我并非我是首创。

  恰好,俺们又刚刚写过关于科研成果首创权署名问题的文章,所以一下子感觉到有点意思了。这个“意思”就是——

  忽忽,有人要来抢我的东西了,得赶紧抱紧了。哈哈

  呵呵,这么说当然是笑话,不过既然刚好有人提起这个事情,俺们还是用证据来说明一下这一系列概念的来历。

  这三个玩意儿的命名和来历有点意思,事实上,我们是从最中间那个开始提出的,有时候“顾影自怜”的时候,我自己觉得象“可挽救性”这类极其稀奇古怪的词,别的学者大概是想不起来的。

  其实,连我自己都觉得给这个东西取的名字很奇怪,不过好在查遍文献和google,baidu都没有见有这么说的,也就心里踏实了。后来在给它取英文名字,一下子找不到合适的英文单词,就开始自己造了,用动词直接构词就行了,就用了“Salvability”,因为salve有拯救之意。后来,总觉得这个英文单词不是我想要的,受杜克大学也姓陈的一位博士启发,再取名字就是“Rescuability”了,中文可以翻译成“可救援性”比较恰当,至少让读者理解起来更浅显一点了。

  而这个“可挽救性”的概念我们在2006年就早提出来的,追溯时间,应该是在暑假之前,所以,这位留言的老朋友很应该是听我在2007年的国际会议上讲了这个概念及另外两个相关概念,而当时也有其他人参与了讨论。

  而且,不好意思的是,俺们关于这个东西是有铁证的。那篇最早的文章在2006年暑假时就已经写好,之后我们出版的《应急管理汇刊》预计在2006年底刊载这篇论文,而最后实际刊出的时间则是2007年1月8日的第二卷第一期。

  空口说白话肯定难以得到信任,这里有这么篇论文,也就不需要再说任何其他话了,很感谢这位朋友还记得2007年会议时大家对我们这些古怪概念的讨论。

  当然,几个小小的概念,本身并没啥意思,如果认真地向前(2000年前乃至1900年或更早)追溯,估计还会找到类似的想法或说法,尽管不是特别系统和完整。而我们在提出这些概念之后,更看重的还是继续完善概念相关的模型和方法,研究的目标最好是使应急管理大多数从业者能够接受与应用这些个概念,而不是只在学术圈里一小部分学者知道它。

  此外,可能有朋友问,这么点事值得特意写一篇博文来澄清吗?

  其实,还是有必要的。主要是我们根据自己的知识,发现这两个半东西(其中的可恢复性原来就有这样的说法,虽然和我们定义的内容不同,同时英文里也有recoverability这个词)之前没有,是我们率先提出并开始研究的,而且当时我们上穷碧落下黄泉地查过。我们认为这几个东西在应急管理中有着比较大的价值和意义,应急管理者如果多从这个些角度入手进行应急管理评价及响应,一定会更加有效。

  如果有人说这三个东西不是我们首先提出并研究的,这个这个就有问题了,显得我们好像贪天之功似的,不好,所以,需要特别写一篇小文章做个简要地澄清。

  嘿嘿,当然了,其实也没啥,是我们提出的,是我们率先研究的,也得不了诺贝尔奖,研究它的学生们可能连个奖学金都得不到。不过这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https://m.sciencenet.cn/blog-53483-350378.html

上一篇:《应急管理中的灾害保险》一文在《中国应急管理》刊载
下一篇:一个小事情看中西方观念之不同

4 武夷山 孙学军 罗帆 郑永军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5: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