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看看当年的大片电影《指环王III》

已有 4377 次阅读 2008-9-7 20:41 |个人分类:艺论|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魔戒III》又翻译成《指环王III》,是前几年曾经一度热乎过的电影,当时看它,我还特意写过一段观后感,现在重新再来审视,发现这个电影好像并没有让人为它写上一段的价值,这就是时间的魔力啊——当时你在意的东西一段时候过后发现竟然没有价值,唉。


  《魔戒III》中唯一有亮点的人物,是那个没有满脸胡须,长发飘飘,皮肤白晰的帅小伙,他甚至比那几个或略有姿色或没有姿色的女人更加抢眼。但是,剧中角色中的他来历是如此模糊(当然,别告诉我说前两集已经交代过,毕竟这个是一部完整的片子),甚至在我看过后再次回味时,也在本片中找不出他的出处。但见他英武的身姿,以利剑武器扑向恶魔,却没有一个伟大的美女在剧中和他共同演绎一段缠绵的爱情故事,让我习惯的美学观点无处置喙。《魔戒III》颠覆了我一直认为是圣经的美学原则,那就是:一段撕杀过后,必定是一段铁汉柔情,并伴之于如画的美景,《魔戒III》就这样用了二个半多小时的篇幅,来描绘极其丑陋的魔兵和并不英武的人间武士的争斗。在这中间,除了丑陋还是丑陋。略有不同的是如洪秀权般摄政王自我毁灭的道白。进而,在剩下的半个小时篇幅内,就让等待结束的观众,困挠在半个多小时的告别场面,难道这就是获得十一项奥斯卡大奖的大片?


  中国(不只是中国)一向讲究“一张一弛,文武之道”,《魔戒III》却用了五分之四连续的时间用于张,仅用了最后五分之一的时间用于驰,而且这样的张弛是前后截然分开的而并非是交错分布的,我认为这种片子并不成功。张弛结合的美学原则在海外的很多经典影片中往往会获得非常完美的体现,而《魔戒III》却试图颠复这种完美的美学原则,而且竟然能被那些奥斯卡评委们推崇,简直是对智力的侮辱。

  整个影片给我最大的印象,是那些巨大无比的怪兽,尽管是人魔之间的争战,那些魔的形象也太过分了。
  相对于西方以希腊神话为核心的“人神魔”神话体系,中国人的神话本源,往往是以人神魔的和谐相处为基本出发点,神魔对人间的干扰,也只是出现在非常罕见的情节中,比如观音菩萨,这些力量多大于人的家伙一直本着“能不出现,则不干扰人间运行轨迹”的基本原则来,甚至在一些长期且广泛存在的极其不公平的情形下也不怎么出现,即使那些与人类关系更密切的如八仙之类的人物,也遵循了这一原则。
  西方的神魔故事多肇始于希腊神话,大致的过程是经过了人神共存的时代进入人类为主宰的时代。《魔戒III》并没有摆脱这种基本框架的阴影,当然,这并非与电影直接相关,不过,电影的处理方式还是沿用了古希腊的那种人神魔的基本逻辑,应该说,希腊神话已经渗透到西方人的骨髓里,所谓的创新基本还是做到了“不逾矩”的。在电影中唯一不太一致的是,人神共存的主要模式变成了人魔共存的模式,神话体系里最后的结局是“神”或“半人半神”的东西主动退出人间,而电影里则是人类把魔驱出人间,相同的是,经过这样的一次转折,各界神灵再也不会干涉人间事务了。


  这样,西方人就越来越不依赖于神话宗教,而是完全依赖自身来管理人类世界的事务,科学思想也孕育出来了,这以点和我们中国人时不时地就希望菩萨们来拯救我们有着极大的不同。也正因为如此,《魔戒III》只是用一个纯粹物质的表征-----一枚戒指-----来结束了一个时代,而不是某一个力量更大的魔头或者神仙来帮助人类结束其婴儿时代,而我们的“唐僧”,则总能盼来或玉皇大帝属下、或如来属下甚至如来本人的帮助,以更高的力量来阻止魔与人的争斗,即使这样的力量随后及时消失了,但是人的依赖性却没有消失。



轻松驿站
https://m.sciencenet.cn/blog-53483-38137.html

上一篇:源于日文的汉语外来语:怎么这么多啊!
下一篇:安检排队一个半小时后到达伟大的鸟巢

0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5: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