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从钱云会事件看网络舆情的涨落规律 精选

已有 238217 次阅读 2011-1-15 01:35 |个人分类:专论—应急管理|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局限性, 钱云会事件

  对于网络舆情的研究应该是我国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面的一大特色方向。这应该和多个原因有关,一是我国人口众多,上网的人数也是世界第一,网络言论很容易形成舆论走向;二是我们的国人往往也会倾向选择网络途径进行意见表达,尤其在其他表达途径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局限性的情况下。

  舆论本身往往不至于成为事件,但是如果考虑到群议汹汹的舆情会导致现实中的实际行为和行动,那就特别需要被关注并及时进行干预了。

  很多人往往把舆情的研究或监控当成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指导原则下的一种政府行为,其实并不完全如此。有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些刻意或无意制造的谣言会对公众的正常生活秩序造成极大的冲击,而这些谣言对于公众来说则只有坏处没有益处,所以,这也促使我们去研究舆情的发动、成型、扩大,乃至随后导致出现具体行为的规律,以避免对公众的身体与心灵伤害等造成负面影响。

  尽管网络舆情近几年出现了几次大的事件,但是前几个月内一直在发酵的“钱云会事件”依然造成了和其他事件有很多差异的巨大影响。仔细梳理钱云会事件,我们可以看到几个独特的规律:

  一、钱云会身份的特殊性与死亡时机的巧合性

  二、众网友质疑的即时性与调查报告的迟缓性

  三、简单事件事实的清楚与复杂形势的耦合性

  在这样的基本特征之下,“钱云会事件”最终发展成一个非典型的网络事件,但是并没有具体化为一个现实中的大规模集体行为。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被迟缓的调查,只要有客观性,还是会为网民所接受,尽管接受的时间会相对长一些。

  也就是说,虽然网络舆情会在受到公众短期内的严重关注后存在不同寻常的涨落规律,但是这一规律依然会和基本事实有关,整体的涨落规律是以“事实”为平衡线,而公众的情绪化表达也会随着事实真相的逐渐显露而体现出局部激情而整体理性的特征。

  我们观察一下以往的一些典型案例也可以看到一些端倪,比如:2001年左右出现的“超市艾滋病针”事件,因为事实不清所以持续了数月才算基本结束恐慌的局面,而各类地震传言则一度造成了集体非理性外逃的行动,而在外逃的过程中,会出现拥挤踩踏、争抢冲突等与地震本身无关,而与公众因为谣言而产生的恐慌情绪有关的情况。后面的这些事件,都必须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才可以使事件得以平息,而任何不负责任的放纵或疏忽都可能造成更大的恶性后果。

  我们说,舆情的涨落是在事实的平衡线上下波动的,事实出现得越早,涨落的幅度就越小,越容易理性化,反之,则涨落幅度会很大。在“钱云会事件”中,我们依然可以去追究与此相关的上访“土壤”长期存在的大是大非问题,但是,事件在舆情上的波动应该到了随真相的出现而终止的时候了。



https://m.sciencenet.cn/blog-53483-404598.html

上一篇:下学期将在河南大学开设《应急管理》研究生课程
下一篇:鼠族?

6 吉宗祥 许小可 吕喆 唐常杰 刘广明 xqhuang

发表评论 评论 (2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6: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