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铁路应急救援与事故处理中“以通为本”的思路可以考虑改变了 精选

已有 5594 次阅读 2011-7-27 18:39 |个人分类:专论—应急管理|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以人为本, 温州动车, 相撞事故

  温州动车相撞事故之后,看到大家在科学网上谈得越来越多,我一直没有说什么,这倒并非是我无话可说,只是想等事情稍微过过之后再说话罢了,不过科学网上的刘钢兄追问了句“陈安呢?”也许,我也真的需要说几句什么了。
 
  “以人为本”这个东西在我们国家最近一些日子提的调子越来越高,这说明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以前我们提倡了相反的东西,第二现在我们依然只是在提倡阶段,距离真正体现在实践中还有相当的距离。
 
  那么,“以人为本”的相反一面是什么呢?当然,你可以认为是“以物为本”。我少年时代读《中国少年报》,上面一度有过一次“下雨了,先收自家晒着的粮食还是先收集体的粮食”之大讨论,结论也只有一个,那就是“集体利益永远优先于个人利益”。记得少年的我有点疑惑,总觉得这个结论似乎有点问题,可是,究竟里面存在着什么问题,却说不出来。现在想来,也许背后的背后依然保留着的就是“以物为本”的基本思维模式吧。
 
  这几年做应急管理的研究过程中和各个不同类型的实践部门接触,我和铁路的应急部门当然也多次接触过,在和对方一起讨论铁路事故的应急救援时,我很惊愕地知道,铁路的应急一直都是“以通为本”,而非广为人知的“以人为本”。也就是说,但凡出现铁路交通事故之后,响应的第一做法都是先把受损的车厢弄一边去,别妨碍了道路的畅通,然后再考虑救援救助的问题。
 
  有这样的根本原则摆在那里,小伊伊的事情才会让世人皆觉诧异而铁路应急人士却安之若素。
 
  铁路上的行车事故一旦出现,会影响到经由该条道路而前往不同目的地的更多车次,这是由铁路运输的特征决定的,我把这种现象称为事件的“蔓延”。公路和航空也都有类似的特征,但是都不如铁路的更加显著。
 
  可能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吧,铁路管理机构一直认为清障是应急中最重要的事情,而人命则次之,可以完成清障之后再来考虑受灾个体的救援问题。而这实际上是和现代应急管理的理念完全背道而驰的。
 
  但是,中国的铁道管理部门,难道真的曾经进入过现代化吗?即便行车速度赶英超美了,可是,现代化的头脑却从来没有具备过,经过过温州撞车事故后,我的个人判断是,铁路管理部门也还没有任何让思维进入现代化的打算。而时至今日,国民的素质普遍提高了,而铁路部门依然停留在60年代,这个矛盾自然是越来越厉害,乃至无法调和。
 
  我们科学网上的多是理工科的人士,包括我自己,可是,在做到技术层面之前,原则性机理的探讨一定是个无法跨越的第一道门槛,可是,从各类文章中,却多为具体技术细节的追究,还少有对于整个机构所持基本处事原则的讨论,或者大家隐约里感觉到了,可是没有更细致的细节来说明这个东西。
 
  而对于铁道部来说,以技术来提高管理品质的路子已经走了很多年,可是一直没有走通过,我去坐不管是动车的卧铺还是普通车的卧铺,都依然和20多年一样要换一个小牌牌,信息系统依然差到让人无法不摇头。而据说铁路在信息系统上的投资已经多少万亿了,我的老天爷,这么长的时间和这么高的成本,连猴子都完全有可能彻底进化出来了,可是铁路人却一点进步都没有。
 
  也所以,用高深的技术语言分析去解读事故并从而避免事故,对于其他机构是合适的,对于铁道部则是尚不合适的,我们得把铁道部的各位先生们从小学知识“司马光砸缸救友”的故事开始普及起,才可能有点成效。
 
  大家认为呢?
 
  几篇相关文章:
  救援中“已无生命迹象”的三个经典故事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483&do=blog&id=469100
  中国人外国人同命同价现象也许在本次铁老大的补偿中能得以体现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483&do=blog&id=469216


关注“温州动车追尾事故”
https://m.sciencenet.cn/blog-53483-469071.html

上一篇:我国在应急管理方面的三个失误与五个机会
下一篇:救援中“已无生命迹象”的三个经典故事

24 曾新林 梁进 李学宽 王亚娟 刘立 刘钢 赵明 罗帆 张玉秀 迟菲 朱志敏 丁甜 张欣 王邦进 谢鑫 王瞧 王修慧 钱磊 刘建兴 王春艳 张瑞 李宇斌 吕新华 goudan1

发表评论 评论 (3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4: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