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黄建始教授的离开,比院士的事情重要多了

已有 4128 次阅读 2011-8-18 21:42 |个人分类:人论|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大学, 学者, 黄建始

 
  海外归来的学者,高调的有之,低调的也有之。
 
  记得王铮老师的博文曾经专门纪念应龙根教授,也是海外归来的学者,回来后就在华东师范大学老老实实地做事,后因疾病不幸去世,因为我刚好在一次会议上见过应教授一面,交换过名片,所以看到这个消息,立刻心中深深为之惋惜。
 
  回国海龟们的高调当然并不是不对,事实上,中国科学界的怪现象太多,还能需要高调的人登高一呼,这就是呐喊的力量了。不过,中国科学界更重要的事情则是:能够高调的人除了说话高声之外,拥有权力的人还要尽量在改变周边环境中作出踏实的贡献,然后再影响更大的周边,乃至中国科学界,方为最理想的做法。
 
  也因此,俺们有点看不惯纯粹的呐喊了,毕竟,中国过了那个年代,鲁迅先生所说把黑屋子里的人惊醒几个起来也是好事,而今天都已经醒了,可是不知道往何处去。而一些高调海龟给出来的是美国是这样这样的,可是,怎样从中国的这样这样过度到美国的这样这样呢?却没有一条已经确定的路径,而呐喊对于寻找路径的效用是边际递减的。
 
  按照春节联欢晚会中发表的伟大诗歌所说:改革春风吹满地,中国人民很争气。整体环境已经向好,只是我们需要更有前瞻眼光的人创生出一条更好的道路。而在记者们笔下,来一个海龟牛人,则好像是来拯救我们大家的,做救世主的,而我们,只要跟着走就行了。
 
 
  顺便说下记者的作用,我看王丹红纪念黄建始先生的文章,认为写得真不错,如果换做我写,也就写成那样了,怕也很难写得更好。而如果王丹红在书写那些依然健在的海龟学者的文章中,也如此淡然,而不是象一定要吹响战斗号角的司号员那般的口吻,则对于中国的科学界只有好而不会有坏。她一直以为帮着被报道的人在思想或品德上拔高一下,是记者的职责,在我看来,只是记者的愚蠢。
 
  之前其实包括王丹红内在的很多记者其实都明白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宣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的时代已经过去,而历史上也不曾有过如歌里所唱如文章中所写的所谓纯粹的人,当下这些受美帝国主义影响的各位大学者,也一定不是被神化了的白求恩,他们非但不“白求”,而且一求就是大的。
 
  当然,求些东西并没有错,慈禧太后都知道“中华之物力”雄厚,赐些给敢于威胁大清王朝的友邦国家没问题,而今天的中华物力之雄厚,更是慈禧时代无法比的,况且我们给的又是自己的孩子,即便他们曾经离开家之后认过别人当娘,只要回来还愿意在亲娘身边混日子,给口饭吃又能如何?甚至,给口比一直在身边的孩子还好的高级饭吃吃,又能怎样?
 
 
  黄建始先生在我们中国对于公共卫生事件还在懵懂之际从美国回来帮忙,用自己的智力为一个很实在的事情添砖加瓦,应该说是很让人感动的。那个多事的2003年,对于我个人来说,还不懂应急管理为何物,而且也还没有决定将未来十五年的方向定为应急管理。
 
  知识分子里,大多具备所谓的文字能力,也所以,写点啥不会有任何障碍,这也正是科学网的很多博主一写就是一大串的原因。而学者们,尤其是理工科的学者们,写出来的东西又往往是一针见血甚至见血封喉的,如果环境允许,大家在写作上的畅意会体现得更加明显。
 
  而黄建始先生的文笔却是温婉的,一如之前看的青水洋教授的文章,也是不温不火,很上海的模样。即便是生气,表达起来也依然是文质彬彬的。
 
  当然,黄建始先生的文章还是以他所从事的公众健康的教育有关,多为科普类的文章,这些东西对于现在尤其重视健康的我国人民来说,确实很重要,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吧,黄教授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要做。
 
  看认识黄先生的各位博主的悼念文章,都认为黄先生的离开是一件很让人惊愕的事情,除了追忆类文章惯常的行文习惯外,58岁就去世也确实让人很难接受。


https://m.sciencenet.cn/blog-53483-476901.html

上一篇:中国科学院院士评选机制设计,兼谈院士候选失败后的“翻盘”机制
下一篇:我们研究团队设计开发的“晨曦”现代应急信息原型系统

9 肖重发 苗元华 陈龙珠 蔣勁松 曾泳春 宋敦江 zzjtcm Imperfectionist dreamworld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8 02: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