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有意思和有意义:社会科学研究应该兼具 精选

已有 6480 次阅读 2015-8-31 21:26 |个人分类:专论—管理学论稿|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我最近的研究有点有趣的进展,就在这里大略地科普下。

  我们对于管理效应的研究有所突破,除了效应之形式、本质、源流、模式等比较学术性的内容之外,我们提出来了以下几种新的效应——

一、争功效应

  这个说法来自于我们研究应急管理终止阶段时常有的现象,我们发现:每到应急结束,各部门都出来说自己有贡献,类似的情形已经很多了,而且是自古以来都有的。

  专家们每每看到政府出台了某政策,也会纷纷出来说:你看,我早就这么建议了,果然政府就实施了,云云。

  我也常在饭桌上听到类似的表达,吹牛者总在说我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没有我中国的粮食不会这么丰收之类。

  天津事件之后,等到处理差不多,我真怕又出现一次总结表彰大会。汶川大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因为灾大以及风险防范措施缺如,最终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伤害,但是,事件结束之后还是会表彰,只见各单位的代表纷纷上台领奖,而且可以想见的是,不同单位和组织间的名额分配在私下里还是会出现争抢的现象。

  这就是现实中广泛存在的争功

  那么,为什么我们身边会有如此广泛的争功现象?美国佬那里也争功吗?

  这个争功效应的名称来源是《三国演义》,邓艾和钟会的二士争功非常有名,我们就借用了一下,但是,意义当然有所不同,邓艾和钟会是分别从不同路径进川,和当年的刘邦项羽一般,谁先入谁是老大,邓艾和钟会则是谁受降谁功劳大,除非对方死掉。结局自然就是你死我活了。

  争功的另外一面是诿过,或者诿责,如何将自己的责任推诿出去也是一种特有的现象,常见到我们都麻木了,政府不同部门间踢皮球就是一种诿责,而一旦出现灾难事件,往往大家会问过错在哪里?相关部门们就会纷纷推诿,希望能够避免花落自家

  这是一个有趣的东西,同时也是有很大社会意义的东西。如果确实存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极少出现争功诿过的现象,则人家的应急管理还是做的比较好的,责权利分明才能相安无事,减少内耗或内争的社会成本。

  “争功”再扩充一下,还可以有“争利效应”,不过,不如前者更有研究的价值,有些东西过于广泛化了也不好。

二、段子效应

  这是我前年提出来的一个效应。

  美国佬也有脱口秀的节目,经常讽刺高官和明星们,但是很少讽刺弱势群体。否则,口无遮拦,主持人会被观众抗议从而被电视台开掉的。

  中国的脱口秀就是小崔说事或者实话实说之类的东西,其实主要还是拿小老百姓说事儿,诸如白云黑土自家内部干起来的笑料之类。

  当代的各类现实问题很多,并非常值得去进行讽刺或艺术化,但是这样的渠道和途径却不够多,不同的网络平台成为一个可行可能的渠道,即便如此,直愣愣地实名在网上去说还是不太可能,就转化为各种匿名创作的段子,微信、QQ、微博等平台上就流行有大量这样的段子。

  为什么“段子现象”在我们这里格外明显?它的产生和传播规律又是怎样的?这是很有意思的值得研究的主题。

  我就定义了一个“段子效应”来简略地描述它。如果利用社会网络或大数据技术去分析它,则会更加有意思,也许会发现一些内在规律来。

  我在台湾讲过这个段子效应,但是对方一开始没懂什么是段子,我就只好举了台湾自己的例子:华航和长荣的空姐比,前者漂亮些,两家的空姐经常在网络掐架。一次,华航的飞机掉下来了,长荣的空姐就嘲讽道:漂亮有何用?!还不是一样不幸命陨!华航空姐怒道:你们长荣的空姐死也是丑死的。

  如此一说,台湾人立刻明白什么是段子了。

  这样的段子是不宜在公开场合下出现的,尤其是大家都是有身份的人,更不宜出口,但是在网络上看不到对方是人是狗,就格外敢说些,段子有时候针砭时弊,或自我解嘲,起的作用甚至格外重要呢,人生苦旅,段子为伴,还能有点苦中作乐,否则,就只能与痛苦相伴终生了,在社会矛盾极其激化的环境里尤其如此。

  段子效应是我们提出的第一个效应,它的内在有特别值得研究的地方,中国段子和美国段子有极大不同,大陆和台湾也是相差甚远。

三、弃保效应

  这个效应的名字并非是我取的,而是台湾在选举中早就定名了的。

  为了选举的胜利,候选人是谁很重要,马英九就能得到中年妇女们的选票,连战就不成,所以,即使小马哥是大草包,国民党也要把他推出来,这就是“弃保”。

  我们的人生中充满了各类弃保,而应急救援过程中更是突出。

  那么,弃保的原则为何?怎样扩大保而尽量不弃,哪些策略可以有效,都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当时在科学网上探讨“老婆和老娘先救谁”的问题时,同济大学的梁进兄还说到过“弃保优化”,其实是差不多的意思,但是我更愿意把它说成是一种效应,将这种现象独立化,成为一个单独的值得研究的现象。

  当然,为了让大家理解起见,以上所说只是科普级和故事级的内容,更丰富的内容将以专著论文的形式存在,如果我有时间和兴趣,还可以写些案例故事的书出来。

 

  如果说,我之前的研究以“现代应急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为第一个比较重要内容的话,则“管理中的机理分析方法”就是第二个值得说的成果,第三个是“管理机制设计理论和失效分析”,那么,“管理效应研究”就是第四个可以拿出来说上一说的内容了。作为我,希望用这套东西改变当前管理理论的版图,或者说,建起管理丛林里的属于自己的那棵独立的树,有了这四个主枝以及各自的分叉和树叶,未来的图景基本有模有样了。 



https://m.sciencenet.cn/blog-53483-917409.html

上一篇:同题作文:嘉应观游记(上)
下一篇:从Ig诺贝尔管理学奖说开去

22 张珑 王春艳 蔡小宁 陈楷翰 武夷山 孙学军 白龙亮 赵凤光 李本先 褚昭明 张士宏 李颖 李健 杨正瓴 姚伟 俞立平 陆俊茜 周忠浩 李志俊 fishman936 zhangling chaogerhu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0: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