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山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四面山

博文

发一篇去年的旧作:一个70后与两位老院士

已有 3862 次阅读 2012-6-8 10:08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建立的研究所,在全国乃至世界都赫赫有名的材料科学研究机构。作为一名70后,大学本科毕业我即有幸在那里得到一份工作,在金属所研究生部从事了12年的研究生招生管理工作(如今的金属所一般来说是非博士不留了),12年的时间留给我许多美好记忆,其中又最难以磨灭的是与两位老院士交往中的点滴故事。

  第一位是大名鼎鼎的师昌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 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金属所第二任所长,目前是金属所的名誉所长。在金属所,人们都尊称他为“师先生”。

  1997年,我刚到金属所工作的时候,师先生早已离开金属所在北京基金委工作,一年回金属所也就几次。按常理,象我这样的孙子辈,应该难得有机会认识他,可偏偏仅有的几次见面还就让他这个大人物记住了我这个小兵。

  记得第一次看到师先生是刚到所工作不久还不认识他,一天出门办事儿在办公楼下看到所里的几个老师(因为从事研究生招生工作的关系,对所内的科学家们统统尊称老师)正围着一个穿长衫大褂、大脑袋光光锃亮的老头在那儿谈话,那老头慈眉善目、和颜悦色、轻言细语地在讲话,几个老师都恭恭敬敬地在听和回答。心里想这个老头是谁呀?难得一见所内那几个牛人都这么洗耳恭听的样子。

  办完事回到研究生部一问主任才知道那人就是师先生,他是刚回沈阳来到所里四处走走,正准备上我们研究生部,找主任聊聊所里研究生培养情况的事情呢,谁想碰到几个中青年老师就先聊上了,顺道“检查”一下他们的科研工作。师先生一直重视培养青年人才,他在任金属所所长时就大力提倡研究所要多招收培养研究生,所以每次回所他都会到研究生部了解研究生培养情况。第一次我只记住了师先生的大光头。

  2000年,师先生八十华诞,所里请他回来给全所人作了一次报告,那一次他把自己80年的华彩人生做了一个全面系统的回顾,从目睹日寇入侵的山河破碎,到求学海外的孜孜以求;从争取回国的抗争,到文革中的非人境遇;从铸造高温合金课题攻关,到总结金属所发展和金属所精神,一位八十高龄的长者全程站着中间不休息讲了两个多小时。那次报告是一次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所情教育,听者无不动容、无不肃然起敬!那一次才知道师先生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大人物!但仍然是我认识师先生而先生不认识我。

  因为工作关系后来又与师先生有过几次简短的见面,但多是在每年夏季师先生回所来参加研究生毕业典礼,仅仅是简单的对话,没有更多的接触。真正知道师先生认识我的是2003年金属所建所50周年纪念庆典当天,由于“非典”的关系没有来宾庆典也很简朴,所里免费发放一部分《金属所五十年》请师先生为书签名。我有幸抢到一本,上前请师先生签名,这时先生说我知道你,你不就是在研究生部工作的小周嘛。我一听非常惊喜先生怎么会知道我呢?又赶紧补充说,我现在还兼任所里的团委书记,请您给所里的青年工作题个词吧。师先生说,那这个好呀青年工作很重要,于是欣然题词“青年是金属所的未来”。

  第二年夏天我刚刚荣升为人父,按金属所里的传统孩子出生后是要到熟识的部门发喜糖的,就在路上又偶遇到了回所的师先生,他正与李依依院士及其他几人一起要到所里各处看看。我就拿出喜糖发给师先生还有李院士他们,李院士正要给师先生介绍我是谁呢,师先生说了我知道这是研究生部的小周他还是所团委书记,他还祝贺我生了个大胖儿子,大家都非常佩服师先生的记忆力。我也没有想到时隔一年了,师先生还能记得我这个无名小卒。其实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记忆力衰退是必然的,只是由于师先生太关心金属所的发展、太惦记金属所年青人的成长,所以他才会记住我这个既管研究生又管共青团工作的后生晚辈。

  第二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李依依,她的先生柯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几对夫妻双院士之一,她是金属所第四任所长,一个雷厉风行的女科学家。60年代李老师还曾经当过师先生研究室的学术秘书。

  我到所工作时她还是所长,整天公务繁忙,见她的次数不多也只有简单的交往。1998年卸任所长后,李老师担任了所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师先生是主席),后又兼任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通过工作与她的接触才逐渐多了起来。

  从2002年开始,金属所的研究生招生特别是硕士生招生竞争开始加剧,每年初试、复试都要各淘汰掉一大批考生。每年在组织硕士生入学考试复试时,李老师都要尽可能亲自参加到一个复试小组,她说只有参加了复试才能更了解考生的真实情况,在讨论复试合格考生名单时才有发言权。

  记得有一年金属所的生源特别好,初试成绩考得非常高,除了推荐免试生的指标外,统考生进入复试需要淘汰的比例非常高,竞争异常残酷。在讨论最终的名单时,李老师非常慎重,特别是对处于不同复试小组分数等各方面又很接近的考生,要详细查阅考生的各种资料,各组要详细介绍考生的复试表现,并要求招生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发表看法,认真倾听各种意见。

  为减少考生在沈停留等待的时间,节约他们的费用同时为需要调剂的考生留出更多的时间,金属所一直坚持复试结束当晚即整理成绩开招生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讨论复试通过名单的做法。由于淘汰率高,结果那天的会议从晚上6点半一直持续到深夜11点多,才确定下来最终的名单。

  在讨论要淘汰谁时,李老师总要求反复斟酌,我们都笑她心太软,她却说淘汰谁、留下谁对于金属所来说或许没什么影响,但对于一个考生来说能否进金属所,却是关乎到他们命运转折和改变的终生大事,马虎不得!

  再就是由于金属所历任所长一贯以来坚持的严谨求实,在研究生招生中没有打招呼写条子这样的事情,也为我们在一线从事具体招生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减少了很多阻力,创造了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因为所里的人都知道,李老师当所长时组织提职,曾有本来工作不错,但由于有人打招呼最后当年反倒没有通过的例子。

  李老师对别人严格,对自己更严格。当年有一位李老师组里的工作人员要考她的在职博士生,结果有一科成绩差几分,她没有为这个事情来让我们研究生部给予照顾或通融,而是自己做职工的工作建议他下次再考。经过精心的准备,这个职工第二次顺利通过初试和复试考上了李老师的博士生。

  在我参加高级工程师提职那年,几轮筛选的比例分别是12进8,8进4,最后4晋2,竞争异常激烈。李老师是所职称评定委员会主任,我事先没有找她也没有找别的评委,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自以为机会比较大的我在最后一轮以较低的得票数未能通过。结果公布后,我有一些想法就给她写信发牢骚,很快收到了李老师的回信“小周,不要耿耿于怀有关提职的事,做好工作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的能力提升,向前看,你还很年轻,有点小挫折要能顶得住,多想想自己还要再怎样努力,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精神会好得多。”我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李老师的担忧、关心和鼓励,在她的鼓励下我很快放下了包袱,重新轻装上阵了。

  2009年因工作原因离开金属所后,每次偶尔碰到李老师她总是会关切地问我工作生活情况,这种关心让我常常感到非常温暖,也在当我有所懈怠时给我警醒和力量。

  这就是我所认识了解的两位“大人物”、老前辈,他们代表了老一辈金属所人在关心后辈上的典型精神状态,发自内心的关心与帮助、呵护与鞭策,也是千千万万中国科学院老一辈科学家们的共同美德。这种美德是醇酒愈久弥香,是甘露沁人心脾;这种美德是明灯划破黑暗,是灯塔指引方向,也必将在中国科学院的殿堂中薪火相传直至永远。

本文系参加2011年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征文:http://www.cas.cn/zhengwen/jsgj/201106/t20110623_78730.shtml



https://m.sciencenet.cn/blog-53575-579876.html

上一篇:延安行之一:延安,延安!
下一篇:“国家粮”,“农村粮”

2 曹聪 彭振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5: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