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chaod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uchaodong

博文

儿子成长散记:游戏和微小说

已有 4471 次阅读 2017-7-23 13:48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一直想找时间,记录儿子成长过程中的点滴。孩子儿童甜蜜之时,自己只有非常有限的时间和孩子尽情玩耍;少年期间,他的玩心和学业存在诸多冲突,我更多的时间担心其成长过程中的遇到的烦恼。特别是孩子初中阶段,适逢手机游戏(产业)大发展的特殊时期。孩子在小学交朋友的很多方法和经验,初中阶段在游戏面前都失去了作用。这让我非常担忧:儿子在学习习惯和建立友谊方面都遇到了不小的障碍。几次希望想写点文字,谈谈游戏对少年成长的负面影响,都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完成。可能自己还是希望孩子能够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下,他能自己做出判断并决定未来的生活方式。

     由于工作的原因,我在2003年春,儿子一岁多就去加拿大访学。后来,我感觉学习到到的知识和技能还远不够独立开展小蜂分子系统学工作。2004年2月又在王宽诚基金的资助下,独自前往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帝国理工学院访学两年有余。2006年1月回国以后,开展工作首先就面临新鲜标本和数据匮乏的问题。在老师、同事和朋友们的支持下,认真思考并投入最大的精力开展野外样品采集工作。 孩子幼儿园和小学期间,我投入的精力很少,但总体感觉他和我很亲近。孩子初中开始,研究组的工作逐步步入正轨。我也逐步调整一定的时间,希望和孩子多些交流。但是,一到初中,他的青春期就如期而至,也开始玩起电脑或手机游戏。他和我们突然就开始不理不睬,甚至会爆发冲突。

     孩子很小的时候,他还迷恋天线宝宝等电视节目,我就让他接触电脑。开始,孩子在苹果机上玩恐龙撞树,还需要我适当辅导。但很快他和其他孩子一样,对不同的游戏无师自通。 初一之前,他基本上还能被父母约束,适度玩游戏,但还经常用水彩笔画一些动漫人像,在自己的屋子里挥舞喧嚣。但是手机游戏在中国的飞速发展,同样影响到孩子身上。控制电脑和手机的使用,也很难约束到他。他会用同学的手机或账号打游戏,并从游戏中获得满足感和自豪感。由于我父亲的影响,我从小自觉远离包括麻将和扑克在内的娱乐工具。特别是在读研究生后,计算机让我感觉到它奇妙的数据存储和高效的分析功能,并忽视了越来越发达的娱乐功能。然而,孩子好玩的天性,让我们越来越担心游戏对他的伤害:成绩下降;视力下降;自我封闭。这样的情况在初二尤为严重:闭门不出;拒绝交流;拒绝运动;从同学那买手机;退学当游戏主播。我们请教了很多朋友,尝试了收电脑、断网、收手机、砸手机,也请同龄人和他较量,交流游戏心得。也想过把他送到同学办的夏令营,培养户外活动的熏陶。可惜他已经不再听我们的安排。对学习毫无所谓的儿子,一旦遇到了比他能力强的游戏同伴,马上就让人感觉到谦虚和自信心并存的状态。当我们感觉到无计可施的时候,班主任张老师给予了他巧妙的引导,让他能够自己决定继续学业到初中毕业。

     另外一个方面,孩子小学坚持参加了英语和作文课外班。我支持他参加语言类的额外培训。这样的培训,对他成长应该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我和孩子在一起比较多的时间就是看英文原版电影:童话、魔幻片、西部片等。慢慢地,我就发现他不看字幕,对电影的了解也比我多。最近他参加小托福考试出乎意料获得了比较好的成绩,说明语感不差,单词也没有我想象得那么少。孩子一直比较自豪的是他的想象力和写作。课外班老师对他的引导和鼓励颇有一些作用。我也带他回老家,看看朱家祠堂。初三下学期,儿子不再提退学的事情。通过每天下午接他放学,我们的交流顺畅了一些。中考一模之前,游戏主播的事情告一段落;孩子提出要试试写小说。我心里又多一份忐忑,但鼓励他试试,最好能够坚持下来。码码文字自然是好事,但或许这又是儿子心血来潮,一时兴起。写了约一个星期后,孩子主动告诉我:以前从来没有专注做过一件事,这次居然坚持下来。他每天写2-3千字,并上传到网络上。由于之前担心孩子用电脑主要玩游戏,我们把电脑收了。因此,这些文字都保存在我的笔记本和我夫人的手机上。孩子有个要求:我不能看这些文字。我也尊重他的决定,并承诺不去看,让他自由去发挥。中间由于我出差,也感觉到孩子有了动力,我和夫人商量把收起来的苹果电脑拿回家,以表明我们支持的态度。但他上传的网址从来不给我们看。我想,这也如同少年的日记,只不过是以小说的方式表达,值得尊重。

     孩子写了有一个月左右时间后,这期间看到孩子还在毫无顾忌地玩游戏,我们有时也控制不住自己要去约束他。要知道,这段时间,他的同班同学都在积极准备中考冲刺。我们忍不住会提醒他加强学习的时间投入。但是,回过头想想,孩子的反应,尽管激烈,也是有道理的。他的大部分时间在找灵感和构思。当时由于我没有看他写的小说,不了解进展情况,还是有些担心。好在他同时参加新东方英语培训,老师的反馈还不错。突然有一天,他提出要和网络小说的一个公司签合同。这和决定要当网络主播一样,让我又大大吃了一惊。我们生怕孩子阅历浅,落入骗局或圈套。作为监护人,加上不断出差,签约的事情大约拖了2-3周时间。期间,夫人通过和孩子沟通,取得了阅读他小说的许可。她和她的同事们都认为,文字不错。我仍然没有看,并认为一个初中生,单凭想象力,对文字驾驭的能力毕竟有限。

     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想法不一定准确。前两天,红斌兄的孩子高考被录取。同事和邻居们都欢聚一堂。席间谈到最多的就是孩子的教育和成长。有人也提到孩子写小说,让我心里一动。我也想到我上初中的时候,每天写日记,并得到老师的夸奖和鼓励。初中梅老师的引导,让我在语文学习中主动投入更多的时间,并逐渐具备了自学能力,做到了游刃有余。当时也曾经有过长大了当作家的梦想,并寻找一切可能的文学期刊去阅读。孩子在写小说的过程中,也越来越多问我们一些问题,并主动通过网络去找些答案。签约的合同收到后,我和夫人认真研读,感觉公司很正轨。小说签约上网后,孩子更加积极主动,每天笔耕不辍。网友的阅读量、收藏量和点赞让孩子每天欣喜不已。前几日,按照合同约定,孩子获得了第一笔稿费500元。自然,这让孩子很自豪,期待并激动了很多天。这毕竟是他人生中完全靠自己挣到的第一笔工资。我很好奇:他不看书,不游历世界,哪来那么多可写的素材?按照每天1000字来算,60天也得有6万字了。

     同事前几日把他小说的链接发给我,并认为他写得很美。我终于忍不住抽空扫了一眼,大吃一惊:90多章,40多万字!这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这孩子手写不了几个准确的方块字,居然码了这么多字。章节之间比较流畅,过门也有引人入胜之处。直到现在,我也没有了解孩子为什么突然迷恋写微小说;更为迷惑的是一篇作文也愿意写的他,居然能持续不断地写这么长的文字。个人感觉想象力和兴趣引导他“创造”出让他自己着迷的事情。和我小时候相比,网络和游戏时代带来的冲击波,显然对他带来了不同的影响。他的每一段自主的言行,看天线宝宝、玩恐龙撞树、在墙上涂鸦、画动漫人像、闭门自编自导、玩手游等网络游戏,都会促进他的成长。他青春期懵懂到独立性萌动的变化,不可能符合经历了无数教训的长辈的要求。作为儿子的父母,我们纵有自身成长的经历,受过一定的教育,对孩子成长过程,特别是青春期的各种矛盾,很多时候也是束手无措的。疏而不堵,适度引导,或许孩子儿童期、少年期到青年期的成长会更加让他的个性自然天成。和我们经历的一样,孩子在塑造个性,在各种冲突中体会烦恼并成长。顺势而为,因材施教。我相信环境塑造人,孩子的教育和成长需要顺势而为,静待花开。或许,他真的期待自己将来能成为一个作家?不管将来的他做什么,我们能做的已经很少、很少。

     2015年也和他商量过是否要出国念书。那时他不愿意离开父母,对此比较抵触。初三以来,周围同学的学习氛围越来越浓,但他毫无紧张的感觉。待他突然提出可以出国的念头,已经是四月份。一切变化如此突然,我们在时间和经济方面都有些难度。参加新东方英语培训、参加托福考试、申请学校、联系签证、预约体检、购买机票等等,儿子总是马马虎虎,让人放心不下。但在新华教授的帮助下,所有的手续总算办理完毕。转眼他要独立远行,纵有千般不舍,也只能任他个性张扬,自由前行。

     刚刚过去的周末是在忙碌和牵挂中度过。上周五给孩子收拾好行李,放在客厅。每放一件东西,我们都要提醒他。特别是重要的文件,如护照、行程单、体检表等,总希望他了然于胸。可是看到他继续抱住手机,放着我们听不懂的音乐,我们心里总是放心不下。周六一早起来,发现孩子把箱子和包都拿到了自己的屋子里,并坚持要自己收拾一下。由于北京暴雨,飞波士顿的飞机晚点两小时。周日凌晨4点多飞机抵达波士顿,后续航班无法联程,只能改签。孩子毫无经验,也不太懂柜台人员的英文。他打了好几个电话回来,问是不是需要买新的机票。我们也很着急,但告诉他:爸爸、妈妈不可能飞到美国去帮助他,他必须自己解决这个问题。相信他逼着自己去向柜台咨询,并换到了当地时间21:50多的机票。新华教授和比孩子先期抵达的的两位学姐,在奥兰多多等了两个多小时。抵达住家,已经是北京时间周日中午。历尽30多个小时,孩子面临了一个个在爸妈身边没有遇到的小挑战和小问题,都自己解决了。相信他获得一个个小小的经验,会成为他人生经历中宝贵的财富。

     父母经历了风雨的磨砺,积攒了一些社会经验。但是,孩子的世界充满梦想和变化,需要他独立自主去面对。期待他将来不断勇闯世界的过程中,能秉持初心,好好呵护自己用文字纪录探索世界、了解世界并理解世界的能力。

     朱雨田原创微小说:http://m.sfacg.com/b/67972/  990181字 / 388900 



https://m.sciencenet.cn/blog-536560-1067715.html

上一篇:拟寄生蜂生物学
下一篇:第十五届“中国昆虫学会分类与区系学术会议”会议日程

3 张冠阳 张丽娜 姚卫建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5: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