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思想闪电,如云自由漂泊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吴渝 我的微博:http://t.qq.com/iRaining

博文

研究生找工作的笑话

已有 7882 次阅读 2008-10-24 13:03 |个人分类:教育心得|关键词:学者

今天上班时分,在电梯里听到一个男研究生当众打手机,谈到另外一个研究生的经历。他说:

……他开始鄙视百度,鄙视不过,要求强辩,强辩不过……

……他又去鄙视腾讯,鄙视不过,要求强辩,强辩不过……

……然后他鄙视淘宝,鄙视不过,要求强辩,强辩不过……

……他最后去鄙视网易,鄙视不过,要求强辩,强辩过了……

开始一两句话听得我直泛嘀咕。这人这么鄙视这些单位,干嘛去强辩,缠了一个又一个?

这个敏感时期嘛,肯定就是找工作的事情,大意我理解了,就是一个男生连续找了四个单位,最后一个单位录用了。

一醒悟,才发现,打电话的男生不知道哪里的人,口音太重,把“笔试”说成“鄙视”(语调变了,意思都变了),把“强面”说成“强辩”(发言挺含混)。

好笑吧?

原来,今年的用人单位更加流行笔试,而且是多级笔试,引得研究生们一窝蜂出动去参加各种各级各类笔试。而且,万一遇到笔试不过,大家都知道主动去找用人单位申请强行面试(简称“强面”)。每年都有学生通过强面找到不错的工作,于是强面之风愈发浓厚。

还有一个名字叫“强笔”,即用人单位连笔试机会都不给,学生就强行要求参加笔试。至少可以当替补。事实证明,机会是给脸皮厚一些的人——用人单位也大概喜欢这样的积极主动把握机会者,一种能力体现。

当然,估计学生们都说“墙壁”和“墙面”的。

去年之前,我听到的新名词是“面霸”和“巨无霸”,前者是参加所有面试者,而且是天南海北地参加,哪里有面试都去,面试之霸。后者是“拒无霸”,即老被用人单位拒绝,然后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直至成功。

我有个学生经过百度“五面”才得到录用通知,据说年薪15万,后果之一是:祝贺者众,毕业的学生和在校的学生老师都来祝贺我这个导师。这很正常,我也替他高兴,比老师收入高,还只是刚工作的收入。(我还有学生在腾讯,一年多薪水就翻番了。)

后果之二,引发了貌似笔试风波。检查课题进度,发现研三的工作处于暂时停滞状态。
一问学生在干什么,不见人影和进度。答曰:天天到图书馆自习去了。
二问:干嘛?实验室环境这么好。答曰:是复习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等课程去了。
三问(更疑惑了):考博士也不会考吧?答曰:面试需要,用人单位都考这些。

还有学生在实验室里兴奋的宣扬参加某IT著名企业的笔试,问他考什么题啊。得到的答案很讶异,除了刚才那些正常的技术知识,还有常识题和智力题,好像开心辞典,典型例题如下:
地球上最北端的首府叫什么名称?
电影《画皮》的主角有哪些?
各种诗词填空……
等等

答案是有些可以准备,有些就准备不了。用人单位在招什么人?貌似网络编辑?

我以为有能力的学生都只好去乖乖准备考试去了,再当一回本科生。那个编程能力、算法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貌似在《画皮》类的考题前面什么都不是。

所以,我作为导师也鼓励“墙面”,让用人单位当面看到学生的优秀。但希望他们不要过于依赖笔试选拔人才,这对高校研三的冲击作用在慢慢凸显。毕竟,课程型研究生在中国并不多。用人单位干嘛不多看看学生的程序、论文等研究成果?能在科研工作中做出突出表现的学生,不知道《画皮》为谁演出有什么关系?

我那个成为腾讯一技术主管的学生就是坐在实验室就不动的类型,就喜欢编写程序,让其参加聚会等都不愿意,大概更没有时间去看《画皮》了。

用人单位此举,后果是把研三搞成了找工作年?给学生说什么科学研究、创新能力培养啊,在这样的各类笔试和面试的夹击之下,都是空谈。前几年并非这样,近年学生们的期望越来越高,都拼着比着找好工作,要一步到位,压力就越发大了。(目前研究生100%就业率都是真实的结果。)

希望天底下的学生都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
当然,也希望都顺利完成学业,这是第一位的。

 



轻松驿站
https://m.sciencenet.cn/blog-53846-43866.html

上一篇:叶和风的误会
下一篇:Who Knows Why

3 刘进平 杨秀海 唐小卿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8: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