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y201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xxy2011

博文

《童年的消逝》阅读笔记

已有 5147 次阅读 2014-12-1 22:04 |个人分类:学习笔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童年的消逝

《童年的消逝》阅读笔记

By WANG XP

一、作者

尼尔·波兹曼(1931-2003)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生前一直在纽约大学任教,他在纽约大学首创了媒体生态学专业,直到2003年他一直是文化传播系的系主任。200310月波兹曼去世后,美国各大媒体发表多篇评论,高度评价了波兹曼对后现代工业社会的深刻预见和尖锐的批评。波兹曼出版过的20余部著作,他的主要著拟所括《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技术垄断》、《教学:一种颠覆性的活动》、《诚心诚意的反对》、《疯狂的谈话,一种保存的活动》、《如何看电视》等,其中《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已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

二、简介

尼尔·波兹曼面对当时的美国文化,担心“童年”会逐渐“消逝”,而本书的核心则在阐明童年是如何“发明”(产生),又是如何“消逝”的。

波兹曼把童年的发现看作是“文艺复兴的伟大发明之一”。而这个发明是与印刷文化的普遍推广和现代学校的建立直接有关的。印刷文化的推广表明,书写文化又成为了社会文化的主要形态,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书写能力,才能进入成人社会,才能了解社会的文化秘密。现代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儿童的书写能力,为他们进入成人社会做准备。如此一来儿童与成人的世界就被读写能力的门槛隔开,至此童年和成年两个概念才从文化和文明的意义上诞生。

然而时至现代,成人世界的文化与规则再一次不再是秘密。在一个拥有电视的时代,一切的信息都基本不受限制的被一切社会成员共享,这样原来被读写能力所限制的成人世界的信息就以影音形式以极大的数量与速度入侵着儿童的世界。如此一来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界线就变得愈发模糊。波兹曼认为在信息以这种形式流通的时代,童年最终将会消失。

三、感想

1、“童年”不是理所应当存在的东西,而是一种“发明”。

我们把接触到的事物、概念、文化现象等等都当作是理所应当的存在,很少去想那其实不是一直存在的东西,而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漫长过程的。

从小我们就过“六一·儿童节”,还被教导要“尊老爱幼”,但从来没想过“童年”这个概念不是自古就有的,“爱幼”这种做法也不是生而有之的,而是一种“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一种“发明”。波兹曼把童年的发现看作是“文艺复兴的伟大发明之一”。

2、“童年”这个发明是与印刷文化的普遍推广和现代学校的建立直接有关的。

尼尔•波兹曼认为,在中世纪,书写材料的匮乏以及由于阅读仅局限在以“抄书一族”为代表的特权阶级之中,引起人们理解字母的能力丧失,进而导致了社会识字文化的缺失;口头交往使得儿童、成人概念没有任何差别,进而导致了教育观念的缺失;与现代社会完全不同的人际关系、情感生活的结构和特征,导致了羞耻观念的缺失。这一切都导致了在中世纪根本没有儿童成长发展的概念,也就没有“童年”的概念——那是“一个没有儿童的时代”。

“童年”作为一种社会结构和心理条件,大约在16世纪随着印刷术的发明而产生:希腊人“预示”了童年这个概念;罗马人借用希腊人的教育思想,发展出超越希腊思想的童年意识;16世纪,印刷术出现。印刷文化给予个体以自我意识,使人以独特的个体来思索和谈话,而强化了的自我意识是导致童年开花结果的种子。童年的概念是一种社会必需,需要通过识字、印刷排版和接受教育才能发展成为成人的概念。

总之,波兹曼认为,童年理念能否存在主要取决于当时社会的大众媒介形式。他提出了两个相应的命题:印刷媒介有效地将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相隔离,印刷术创造了成年人的新定义——成人是指有能力阅读的人。相应的,儿童则指欠缺阅读能力的人。儿童必须接受教育,才能成为成熟的成人,这就产生了关于儿童的概念。其次,印刷术的发明起到了将成人与儿童隔离开来的作用,使儿童无法了解成人的、社会的秘密。对于儿童来说,最大的秘密是性,其次是金钱、暴力、疾病、死亡、社会关系等等。印刷术大大限制了儿童了解社会秘密的可能性。当儿童渐渐长大,成人将按其发展阶段逐步透露这些秘密。

换言之,童年概念的出现是由于童年和成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成人掌握了大量儿童未曾知晓的信息和知识。

3、当代孩子的“童年”在消逝。

随着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的出现,使童年概念诞生的符号环境缓慢地、不易察觉地开始瓦解,因此,童年的概念再一次变得模糊不清。

与文字符号相比,图画、图像是认知上的退化。电视要求观众必须在瞬间内理解画面意义而不是延后分析解码,这就要求观众去感觉,而非去思考。电视提供了一种相当原始而有难以抗拒的选择,因为它取代了印刷文字的线性和序列逻辑的特征,也让精英话语权边缘化现象在某些场合发生。每个人都有机会观看电视。正是电视所具有的这种“没有分别的可接近性”,彻底腐蚀了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分界线。电视不要求它的观众通过学习来掌握这种观看的技能,也不要求读者具备复杂的心智技能,这导致其结果就像心理学家说的那样:儿童难以成长为成熟的成人,而成人则开始儿童化。

同时,波兹曼认为,电子媒介的传播速度飞快,使信息脱离时空,远远超出书写和印刷文字的传播能力,把受众带入一个同时性和瞬间性的世界;信息数量激增,使曾经被称作“羞耻”和“禁忌”的秘密被大量挖掘并一览无余地展现;信息形式突变,使传播信息强化了散漫,强化了呈现,强化了感性与审美,从而弱化了集中、弱化了提议、弱化了理性与思考。性、暴力、死亡等过去只属于成人世界的秘密逐渐迅速、平等地被揭穿,儿童在服装、饮食、游戏、想法、语言及礼仪方面与成人逐渐高度一致,因此,电视模糊了成人与儿童的界限。随着儿童犯罪、早孕、吸毒等比率的急速提高,因此,波兹曼疾呼:童年正在消逝——“童年的消逝,也正是因为儿童和成人共享了信息。”

4、小结与思考

“童年”的发明是因为印刷术导致的成人的阅读能力的出现,使儿童脱离了成人世界。

“童年”的消逝是因为电视媒体的发展,导致儿童不需要阅读能力也可以获取信息,成人的秘密被儿童一览无余,成人与儿童的界限再一次模糊,“童年消逝”。

作者认为“童年”是一种随着媒介发展而产生的“社会产物”,而不是一种生物属性。

作者于2003年逝世,没有论证电脑网络媒介对“童年”的影响。

两点思考:(1)作者是美国人,所以一直在论述“童年”在西方国家的“产生”、“消逝”,那么这一现象是不是同样符合我们中国?(2)“童年的消逝”孰好孰坏?




读书荐书
https://m.sciencenet.cn/blog-545920-847774.html

上一篇:Let it be. Or let`s adapt inunion. Or let`s create more
下一篇:从骨架深入到血肉——读《教育技术学科发展报告2012版》

1 张忆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4: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