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ldFishe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oldFisher 本科读机械,硕士搞编程;实习图形学,文档写交互;研究完智能,又去搞用研;一朝读博士,一切自组织。

博文

由努力驱动的奖赏 精选

已有 4002 次阅读 2011-3-15 11:24 |个人分类:心理/交互|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心理, 努力, 网上购物, 环球科学, 愉悦

前两天中午吃饭,和师妹讨论到网上购物的问题。我说我基本两个礼拜去逛一次街,已经觉得足够了,她说她基本两天上一次淘宝,可还是觉得不满足。于是我想到以前在《环球科学》上看到的一篇文章[1],里面主要研究了人大脑中“由努力驱动的奖赏”的机制,其中部分内容如下:


当体力劳动产生切实可见的东西,特别是获得了生存所必须的资源(这一点尤其重要)时,大脑会依照“程序”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和愉悦感。事实上,当我们的祖先还身着皮毛的时候,大脑就已经得益于这种有意义的行为了。毕竟,自然需要一种方式来防止最早的人类变成“洞穴里的马铃薯”:整天无所事事,不能为营地带去新鲜的猎物,也无利于维持一个安全的居住地。


我把这种精神回报称作“由努力驱动的奖赏”。它不仅能带来强烈的幸福感,还有其他重要的好处:提高人们控制外界环境的能力;带来更积极乐观的情绪;也许最为关键的是,提高我们对抗精神疾病(比如抑郁症)的能力。


我们的双手在获取“由努力驱动的奖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不难理解为何它们对于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双手赋予了我们控制环境的能力。事实上,运动,尤其是实现预期结果的手部运动,在预防和对抗抑郁症或其他精神疾病中都发挥着关键作用,而这正是“由努力驱动的奖赏”理论提出的必要前提。进一步讲,我们更倾向于祖先赖以生存的养育后代、打扫卫生、做饭、喂马、建造房屋和农场所必需的手部运动。


但如今,我们购物去超市,出门开跑车。我们和最早的人类大脑容量几乎相同,内部结构和化学成分也完全一样。即使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但是我们仍然保留了获取“由努力驱动的奖赏”的自然需求。


我们已经从“由努力驱动的奖赏”中逐步取消了体力劳动——同时也去除了体力劳动所包含的复杂活动和思维过程,但是这样做真的没问题吗?当今社会是否正在剥夺某些对于我们的精神健康至关重要的快乐?


其实逛街购物也是一样,通过实际的劳动,用脚逛街,用手挑选,人的大脑获得了某种愉悦感,就会感到满足;而简单的上淘宝购物,虽然比较方便,节约时间,但是这个购物的成果(奖赏)却并不是由努力而驱动的,也就使人总是感觉一种空虚,无法得到满足。


不只是购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这种现象非常多,比如电玩。以前我们的娱乐是运动,全身性的运动,比如我们小时候弹玻璃球、跳绳,长大了就是篮球、足球等等,往往运动过后会睡一觉,第二天会更加精神。而假如说是打电动游戏,动动几个手指头,就可以瞬间获得一种成就感,然而这种成就感是缺乏努力所驱动的,也可以理解为我们的大脑获得了愉悦,但是我们的大脑却不知道为什么,于是我们的大脑就抑郁了……。我认为,这也是玩电脑游戏容易上瘾的原因之一,因为虽然能获得短暂的愉悦,但是却无法得到满足。


还有目前的手机,不是触摸屏的都不好意思拿出来接电话。这正是利用了“由努力驱动的奖赏”的另一个方面。也就是说,单纯的通过努力来获得奖赏还不够,努力和奖赏之间必须要存在一定的直接关系,而这个关系不能太复杂。以往的手机是按键式的,我们对屏幕上某个选项的选择,需要通过大脑来分析按键的次序,将光标移动到相应的位置,才能进行选择,虽然我们没有注意到,但是大脑的负担还是比较重的;而现在我们只需要将手指移动到我们想要选择的位置就可以了,虽然手指移动的幅度增加了,但是大脑的负担降低了。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两点:

1. 奖赏最好是通过自身努力而得到的,否则无法得到满足;

2. 奖赏和努力之间最好存在直接的关系,降低大脑的思考负担。

 

 

[1]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51433&do=blog&id=422533



https://m.sciencenet.cn/blog-551433-422565.html


下一篇:高达编年史(TV\OVA\剧场版)

10 金小伟 郭桅 刘颖彪 黄晓磊 朱志敏 李铁萌 张亮生 杨远帆 huisiyan metglas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0: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