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lymzkm86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lymzkm86

博文

三系杂交小麦育种

已有 2632 次阅读 2013-4-4 21:43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小麦

山西省已经启动了以杂交小麦研发为核心的运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这一科技园区的启动,是基于运城蓝红杂交小麦研究中心成功育成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选育出比最好的常规小麦品种增产15%左右的杂交种。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各小麦主产国都大力进行杂交小麦的研究攻关。威尔逊在美国合成第一个三系配套的“T型小麦不育系”,1965年,北京农业大学教授蔡旭从匈牙利引进“T型小麦雄性不育系”,但一直没有解决不育系育性不稳定、恢复源少、群体杂种优势不够显着等方面的问题,杂交小麦一直处于小面积试验阶段。

冯树英是蓝红杂交小麦研究中心的创办人。冯树英和他的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研究,突破现有育种理论的限制,按照种质创新——改变以远缘杂交培育小麦不育系的通用做法,采用6倍体普通小麦近缘杂交的方法,培育成功一种新型小麦不育系,并以冯树英名字命名为“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其研究方法获得国家专利,在育种理论、技术路线、材料选用和育种实践等四方面都实现了创新。

有专家指出,F型杂交小麦虽经40年攻关研究达到世界领先,但要保持长期的国际领先性,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不仅需要大量选配适合不同生态区种植的小麦杂交种,还要不断选育升级换代的新小麦不育系和恢复系,以确保小麦杂交种持续高产稳产;此外,还应开展相关的小麦细胞学、分子学和基因学等研究,保障中国杂交小麦在分子生物技术方面的世界领先性。

http://www.bioon.com/bioindustry/agriculture/528612.shtml



https://m.sciencenet.cn/blog-551610-676954.html

上一篇:你怎么看二系杂交小麦?
下一篇:第三代杂交育种技术”(G3育种技术)

1 徐大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6: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